www.chinanews.com.cn 北京时间:1999年11月30日 星期二 
中国新闻社

 
 



新闻大观> 经济观察>新闻报道

上海,是全国的上海



  李正华 李荣

  波涛推涌的长江,在浩瀚的入海口孕育了一颗明珠--上海。新中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大 力支持下,上海敞开胸怀,海纳百川,显示出带动长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龙头风范。上海,在为全国服务中益发光彩夺目。

  (小标题)全国需要一个新上海

  重览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人们发现,一个熟悉的口号在上海解放初就深入人心:为全国服务。

  但是,在解放后的前三十年里,随着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上海为全国服务的内容被演绎得十分简单,用当 时一句流行的话来概括,就是"全国保上海,上海保全国"。

  那时,全国经济被组织成一个放大了的生产流程。通过国家调拨,由内地向上海低价输出能源和原材料,上海则 通过工业生产向各地输送各类工业品,形成原料和工业制品的大进大出。即使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仍以上海为重点,用高度 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确保上海的经济运行。

  上海保全国也竭尽全力。上海每年通过国有商业系统供应各地的卷烟、肥皂、自行车、收音机等工业品价值在百 亿元以上。据不完全记载,在这块占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上,曾经承担了全国45%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和供应,产出占全国八 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上缴国家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外贸出口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上海还为各地输送了大批建设人 才。在30年内,上海先后有140万人支内。从鞍钢到宝成铁路,从内蒙古到康藏公路,都有上海外调工人的足迹。

  历史走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使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经济下的资源调拨和统购统销一去不 复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全国各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作为单一生产性城市的历史已到了尽头。一段时间里,上海 从工业基地变成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后卫"。

  全国已不满足上海传统的"支援"。各地需要一个新上海。

  九十年代初,上海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党的十四大又提出:"以上海浦 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 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历史把上海推到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

  从此,上海掀开了为全国服务的新篇章。

  (小标题)"打中华牌"与思想解放同行

  上海的新定位,给上海为全国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高层领导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市委书记黄菊说:"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过程,就是不断扩大城市开放度的过程。上海要在为全国服务中加快发展 自己。"市长徐匡迪说:"经济中心是不可能完全靠自身力量形成的。上海只有海纳百川,万商云集,才能形成世界大都市的 经济规模,才能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

  1992年,上海市领导就提出:上海要"打长江牌"、"打中华牌"。

  然而,长期旧体制的惯性运作,仍然使上海"门槛"高筑,"篱笆"紧闭。西北有个省希望与上海共同发展冬虫 夏草项目,而上海有关部门却居高临下,冷脸相待;在与内地经济协作的谈判桌上,上海为争百分之一的分配不欢而散;传统 产业向外转移,上海往往敝帚自珍,不愿脱手;外省优质资产欲投资上海,而上海的开放度让人感觉不足……

  显然,上海要打好"中华牌",必须伴随着一场思想解放的展开。为此,自1994年以来,市委、市府主要领 导一次次带领上海干部下南方、上东北、访沿江、赴边陲,学习各地改革开放的经验,倾听各地对上海开放的意见和建议,以 思想解放为主题,教育各级干部跳出上海看上海。

  1995年、1996年,上海市领导发动各部门冲决行政分割的藩蓠,走出老套套,在利益格局上告别"小家 子气" ,把对外开放上升到新水平,并采取实际步骤,拿出资金、贷款额度,把重点放在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城市 的合作上,特别是连接双方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充分发挥上海的枢纽作用。

  1997年,市领导进一步要求上海拆除部门、地方利益的思想"围墙";

  1998年,上海又提出"让出凳子给客人座",并要求清理和废除不适应时势的旧条条、老框框。年底,上海 市领导又提出"学各地之长,创上海之新"。

  上海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成果,反映在为全国服务方针内涵的不断深化发展上。1998年,上海提出24条进一 步服务全国、扩大对内开放的政策,把殚精竭虑创造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硬件"和改革开放铸就的各项"软件"无保留地让国 人共同享用,各区县还纷纷推出绿卡制度,建立了外地企业进入上海的"绿色通道"。上海把服务全国的大文章做出了新水平 。

  (小标题)上海人变得大度了

  山东青岛啤酒公司早就有意在上海建立一个统管华东地区的销售总部。他们看中了一幢办公用房,但价高200 0多万元,超出了公司董事会的决策范围。上海有关部门了解这一情况后,为了让国内著名大公司借上海之地得到发展,主动 想办法把价格降到了一千万以内。青岛啤酒公司如愿了。她立足上海,面向华东,业务如鱼得水。

  如今,象这样反映上海人观念变化的例子,在上海协作办俯拾皆是。

  浙江中轻工业集团前几年在上海投资组建的上海埃力生集团公司,得到上海各方面的支持和优惠,很快建成一期 30万吨的石油钢管项目。尝到甜头后,这个公司不仅将总部移师上海,又与上海合作,开始筹建二期50万吨国内最大口径 的输油钢管项目。

  正是这种充满机会的市场氛围和日益完善的市场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云集上海。仅去年一年, 各地到上海投资的企业就新增1332家,总投资近100亿元,其中有14家企业被上海有关部门认定为大企业集团。

  上海的企业也大变了。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用全国的资源,做全国的市场,办全国性公司",企业的眼界开 阔了。近年来,这家公司在内蒙古、黑龙江建立了两个奶源基地,在北京、西安和武汉建起了合资生产厂,在全国开设了十多 个经营部,销售额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

  上海的一大批企业放下架子,走向长江流域,走向全国。合作方式也都采取"市场化",有以资产为纽带实行参 股、控股、兼并、收购的,有直接输出技术、资金、管理和人才的,有投资办厂、组建企业集团的,有利用知名品牌盘活资产 存量、实施"销地产"的。据统计,全市累计在全国各地投资的企业已超过4000家,上海方投资达100多亿元;上海7 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已有70%左右开展了跨地区经济合作,其中轮胎橡胶集团、胶带股份公司、上海服装集团、家化公司 、白猫公司等5家企业集团,去年在外地的产销量已达到产销总量的15%以上。近年来,上海向内地投资项目平均年递增2 0%。

  上海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也发展为开发式扶贫。在云南、西藏、新疆和三峡库区等地区,上海已投入捐赠资 金近2亿元,开发项目总投资达7亿元,正在使这些地区逐步培育出自身的"造血"功能。

  (小标题)在为全国服务中发展自己

  在去年的统计资料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数据:在上海国内生产总值10.1%的增幅中,有1个百分点是由各 地来沪企业创造的。

  开展对内开放、服务全国,不仅带动了长江流域以及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上海自身的发展。

  大市场体系建设是上海城市功能开发的中心环节,而目前上海已形成的各类市场,大部分是在全国各地的积极参 与下建立起来的。以上海证券市场为例,目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股票的外省市股份公司达340多家,占了总户数的 70%以上;交易所309家会员单位中,各地会员占总数的96%。到去年底,上海建成全国性生产要素市场9个,区域性 生产要素市场18个,还建成一大批商品交易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汇集了大量的资金、物资、人才、商品、信息等要素,极 大地增强了上海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上海城的长高、变新,凝聚着各地来沪房地产企业和建设大军的功劳。1998年底,各地在沪房地产企业总数 达320家,仅1995、1996两年,在沪投资总数达106亿元,开发房产总面积314万平方米。在上海成建制的外 地建筑企业共1000多家,从业人数44万人,多年来承接工程8000多个,工程产值数百亿元。在上海市政重大工程、 旧区改造、新区开发建设中,到处活跃着外地建设大军的身影,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

  去年,上海口岸出口值总额为374亿美元,其中各省市在上海口岸的出口总值达193亿美元,占上海口岸出 口额的一半以上。

  五十年,历史的一个瞬间,上海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当然,上海今后还要打好"中华牌"。有人说,上海与各地 尚有" 你我之分",还不是真正的上海。上海的最高境界是"无我之境"。这是中国降之于上海的跨世纪的"大任"。(完 )

  

新闻大观> 经济观察>新闻报道

 
Back to Top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论坛 |
政治透析 | 经济观察 | 科教文苑 | 社会时尚 | 体育博览 | 娱乐放送 |
军事天地
| 两岸三地 | 神州掠影 | 华人世界 | 国际了望
中新社专稿选介 | 中新社图文专稿 | 中新社新闻图片 | 中新社影视产品 | 中新社经济信息

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所刊稿件务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