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news.com.cn 北京时间:1999年12月01日 星期三 
中国新闻社

 
 



新闻大观> 两岸四地>新闻报道

但愿此身长报国——与何梁何利基金创办人利国伟一席谈



  中新社香港九月三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但愿此身长报国——与何梁何利基金创办人利国伟一席谈

          中新社记者 卢峰 蔡先杰

  “一个民族是否强盛取决其科技发展水平,中国人应该有自已的诺贝尔基金。”香港著名银行家利国伟先生接受 本社记专访时强调说。

  正是基此信念,这位香港恒生银行名誉董事长联同另外三位恒生银行创办人,于六年前创立了“何梁何利基金” ,用以褒奖内地科研人员。

  八十一岁的利国伟老先生对科技强国的执着和对为国作出突出贡献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是颇令人感动的。谈到国 庆五十周年,他所言重点仍是科技。他说,新中国五十年来,整体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仍有一段差距,但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堪称全球第一,特别是在某些尖端科技上位居世界前列,甚至美国也要采用中国火箭发射卫星。他认为 ,钱学森、钱三强等是推动中国科技发展居功至伟的杰出科学家,他们的科技成就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由此,利国伟先生简述了“何梁何利基金”成立的经过和运作情况:一九九三年六月,我有机会与当时的副总理 朱(金容)基见面,了解到内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学者专家生活工作条件还存在不少困难,便即时提出成立一个基金奖励科 技界杰出人士的构想,获得朱(金容)基肯定与支持。一九九四年三月三十日,我与何善衡、梁(金求)琚、何添决定各捐出 一亿港元,合共四亿港元,在香港注册成立“何梁何利基金”。

  “何梁何利基金”成立至今,共颁发了二百四十九个奖项,其中十五个“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二百三十四个“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金总额逾四千万港元,获奖者包括钱伟长、前国务委员宋健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利国伟希望将基金 建成中国的“诺贝尔奖”,几年来已数度提高奖金的数额,遴选程序也极为严格,力求“宁缺无滥”。基金的成立,对倡导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各界高度评价。

  一位道地的商人,为何对推动科技发展如此执着?面对记者的疑惑,利国伟娓娓道来:当年在小学读书时,不幸 遭逢日本侵华而被迫中断学业,令我深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工作中也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幼小的心灵,早已 埋下报效国家、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尽力的种子。

  除了基金以外,利国伟每年还捐出大量金钱,支持内地的教育、医药、体育事业。他对香港科技教育事业方面发 展的贡献,也使他成为特区政府首颁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获得者之一。

  “但愿此身长报国,鬓华虽改心未改。”利国伟的一大心愿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并推动香港与内地的不断交往 ,藉以培养香港学生的国家意识及民族观念。   利先生表示,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的科技兴港方针,是提高香港国际竞争 力的根本之道。要达到这一目标,特区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输入内地及海外专才,但长远而言,香港应该提高本地教育水平 ,培养自已的人材。他认为,香港繁荣对国家发展大有好处,而国家的强大则是香港繁荣的有力保证。(完)

  

新闻大观> 两岸四地>新闻报道

 
Back to Top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论坛 |
政治透析 | 经济观察 | 科教文苑 | 社会时尚 | 体育博览 | 娱乐放送 |
军事天地
| 两岸三地 | 神州掠影 | 华人世界 | 国际了望
中新社专稿选介 | 中新社图文专稿 | 中新社新闻图片 | 中新社影视产品 | 中新社经济信息

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所刊稿件务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