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news.com.cn 北京时间:1999年12月01日 星期三 
中国新闻社

 
 



新闻大观> 两岸四地>新闻报道

综述:香港与内地的科技合作形式日趋多样化



  中新社香港十月十七日电 (记者 赵健)随着香港发展高科技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香港与内地的科技合作也 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合作的形式包括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企业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入股资金进 行合作等等,这些不同的合作方式,提升了两地的科技合作水平,为双方的科技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香港与内地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的科研项目开发日益增加。如浙江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建立“生物医学工程联 合研究中心”,进行基础和应用的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和开发。香港城市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联合研发中药 方剂对抗乙型肝炎等等。据悉,内地大学与香港的大学联合组建的众多试验室,涉及的领域包括生物技术、微电子、新材料等 各个方面。

  香港公司与内地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也渐成趋势,如香港新世界数码基地有限公司宣布与北京北大青鸟软件系统公 司组建合营企业,以发展电脑软件、互联网服务及电子商贸。香港港龙航空创办人曹光彪与清华大学企业集团合资成立的清华 永新高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已先后注册成立了多家子公司,分别在环保、电子、新医药及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进行发展 ,成绩斐然。内地的高科技企业也希望到香港拓展,如联想集团就曾表示,希望参与香港数码港的计划。今年底将在香港举办 的“ 工展会”也将吸引众多的内地高科技企业与会。

  香港和内地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方面也配合默契。如香港城市大学与山东省蓬莱市恒达天线厂组成合资公司 ,利用他们研究出的单层平面天线技术,制造基站天线,积极计划投向市场。同时,内地的一些企业也通过向香港的子公司注 资,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就表示正研究挑选优质资产,在适当的时候注入其在香港的子公司航天科技。 集团负责人表示,该集团有很多高科技科研成果要向产业化转化。由于香港的体制比较灵活,转化的效果较好。

  香港作为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已成为内地不少科技项目筹集资金的首选之地。清华大学企业集团董事长兼清华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荣泳霖就表示,正策划将从高科技成果转至产业化规模的项目在香港及其它国际资本市场集资,一 些新材料项目将尽快研究进入香港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内地一些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也通过在香港报纸刊登广告的方式,寻求 资金支持。一些地方更有组织地将当地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精选出来前来招商引资。随着香港二版市场的设立,将会有更多内地 从事创新科技行业的企业通过香港股市吸纳发展资金。

  一些香港企业则与外国科技公司合作,在中国内地建立生产基地,并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香港权智国际集团与 日本科技集团合作,在内地建立生产基地,并将产品瞄准海外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海洋资讯的生产工序也迁入内地,并 设置了全球最快表面装嵌技术生产线,产品市场主要在美国及欧洲。

  内地科技人才荟萃,对香港发展高科技将发挥重要作用,董建华日前透露,已经制订出一个引进内地优秀人才到 港的计划,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已就具体执行方式达成共识。

  香港与内地的科技合作方兴未艾。今年以来,广东、宁夏、湖北等省份纷纷到香港举办有关创新科技的展览会、 研讨会,在内地举行的有关研讨会,香港的政经界人士、专家、学者也积极推动、参与。最近,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又与内 地多个省市签署合作协议,参加明年在香港举行的“科技世界二000”,并在科技投资、商品科技代理、技术开发及科技教 育等领域合作打开国际市场。

  香港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高增值产业,需要内地丰厚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和研究能力的配合,内地要实现科技 成果产业化,要走向国际也需要依托香港充裕的资金、成熟的商业运作能力、较高的产业开发水平以及广泛的国际联系渠道, 加强香港和内地的高新科技合作各得其利,前景广阔。有人认为,内地的“科教兴国”战略与香港的“科技兴港”发展思路基 本一致,可以互相学习借鉴。香港在致力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的同时,完全可以在内地施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扮演 更加积极的角色,分享到丰硕的成果。(完)

  

  

新闻大观> 两岸四地>新闻报道

 
Back to Top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论坛 |
政治透析 | 经济观察 | 科教文苑 | 社会时尚 | 体育博览 | 娱乐放送 |
军事天地
| 两岸三地 | 神州掠影 | 华人世界 | 国际了望
中新社专稿选介 | 中新社图文专稿 | 中新社新闻图片 | 中新社影视产品 | 中新社经济信息

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所刊稿件务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