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news.com.cn 北京时间:1999年9月23日 星期四 
中国新闻社

 
 





特稿:台湾民间各界全面展开赈灾活动



  香港中国通讯社九月二十二日特稿:台湾民间各界全面展开赈灾活动          香港中通社记者 禾山

  惊动世界的「九二一」台湾地震发生后,台湾民间各界纷纷动员投入救灾活动。除了慈善团体第一时间派出人员 到灾区为灾民服务之外,企业、社团、个人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赠金钱、物资、以至鲜血,加入全民赈灾行列。

  地震在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时多发生之后,慈济功德会、法鼓山护法总会、国际佛光会等宗教及慈善团体随即开 始在各地灾区动员,不停运送睡袋、衣物、药品及粮食。佛光山全省分、别院与法鼓山均成立灾民收容中心,免费提供吃住。

  强震发生后,凌晨三点,慈济功德会证严上人随即指示全省志工关怀在地灾情,许多志工半夜即赶赴灾区勘查。 此次强震中部地区灾情特别严重,慈济台中分会立即在凌晨三点成立救灾中心,在中区十三个重灾区设立服务站,提供救援人 员与灾民热食与饮水;志工与慈济人医会的医护人员还陆续带着医药、乾粮及矿泉水,进入交通中断的山区救助灾民。

  法鼓山圣严法师二十一日在台北看到灾情如此惨重,当场以法鼓山佛教基金会名义捐赠五百万元提供救灾,并指 示中部委员在台中草屯成立「法鼓山支援中心」,免费提供灾民吃住。

  目前在欧洲弘法的星云法师获悉大地震灾情惨重后,也立即指示国际佛光会成立救灾中心,由佛光山各地别院、 分院提供紧急收容救助,慰问协助受伤者,并协助死亡者家属料理后事及助念服务。国际佛光会在会长吴伯雄指挥下,已在全 台动员五千人在各地投入救灾。

  台湾世界展望会中区办事处二十一日成立救援小组,小组成员前往灾情最严重的南投县协助救灾,并协调中华基 督教援助协会邀集各教会成立临时收容所。台湾世界展望会决定紧急提拨「饥饿三十救援基金」新台币两千万元作为救灾之用 ,对每名死者提供五万元、伤者两万元及倒塌住户每户五万元补助。

  天主教台北教区二十二日决定,开放灾区附近所有的天主教圣堂、学校、医疗院所与事业机构在可能范围内收容 灾民,全体圣职人员也将参与协助灾民心灵重建的辅导工作,并指派博爱志工积极投入救援及慰藉灾民的行动,同时呼吁天主 教的事业机构及全体教友捐款以求使灾民得到迅速、妥善的关怀与照顾。

  不少民间企业及社会团体也闻风而动,纷纷解囊捐款赈灾。其中,台塑关系企业董事长王永庆以台塑企业名义, 捐款新台币三亿元,台塑关系企业五万名员工也共同响应捐出一日所得;据悉这是目前捐款最多的企业。

  长荣集团则宣布捐助新台币一亿二千万元协助赈灾,同时发起长荣集团所有员工捐出一日所得,并集合集团内各 项物资紧急救助;张荣发基金会也以长期、预算无限制方式赈灾,并组成赈灾团参与援助。长荣集团与张荣发基金会联合指出 ,这次灾情范围广大,所需的物资十分急迫,长荣集团属下的海运公司将提供货柜供灾民暂时栖身使用,航空公司及酒店将提 供毛毯、棉被、大浴巾、床单等保暖衣物供灾民使用,并愿意免费提供海外各国救难小组来台的机票及运送赈灾物品等。

  此外,还有和信集团、新光三越分别捐出五千万元,裕隆集团捐款四千万元,台湾中国钢铁公司、六和集团等宣 布各捐二千万元,等等。  社会团体方面,国民党党营事业宣布捐款约五亿元救灾;远在美国的宋美龄二十二日早晨指示台 湾妇女联合会捐款一亿元赈灾,并号召岛内五十七个分会组团参与救灾工作;台湾区营造公会捐款三千万元;台湾区远洋鲔鱼 公会发起「一船一爱心」募捐活动,属下六百多艘渔船预计募集一千万元以上。

  许多机构及个人,除了捐出一日以至一月所得之外,还纷纷捐助救灾物资。就以邻近灾区的高雄为例,民众捐赠 的救援物资堆积如山,高雄市政府前堆满了饮水、泡面、饼乾、白米、棉被、睡袋等,除了军方派出车辆运载之外,民间业者 也登记加入运输行动,为灾民尽一分力。

  地震发生后灾区医疗单位人满为患,许多伤者等待手术治疗,血库告急的消息传出之后,台湾各地民众纷纷踊跃 捐血。高雄地区一家百货公司二十二日下午发动员工和民众捐血,几个小时就徵集到六万西西鲜血。高雄捐血中心及属下七辆 停放在公众场所的捐血车,两天来捐血者络绎不绝,该中心的血库存量暴增为平日的三倍,将可支援灾区医疗用血。

  地震带来的灾害令人痛心,但台湾各界「人溺己溺」的同胞之爱,却为灾民带来了不少温暖,同样令人刻骨铭心 。■

  



 
Back to Top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论坛 |
政治透析 | 经济观察 | 科教文苑 | 社会时尚 | 体育博览 | 娱乐放送 |
军事天地
| 两岸三地 | 神州掠影 | 华人世界 | 国际了望
中新社专稿选介 | 中新社图文专稿 | 中新社新闻图片 | 中新社影视产品 | 中新社经济信息

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所刊稿件务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