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Media999 ad




新闻大观> 两岸四地>新闻报道

鸦片战争前,淇澳岛民曾战胜英美强盗?

2000年7月6日 17:29

  □作者 陈明洋 谢方伟

  这里是历史舞台上众多暗角中的一处:鸦片战争前,位于伶仃洋上的淇澳岛人,曾战胜英美鸦片贩子,获得赔款,赔款用来修建了约两公里长的街道。铺路的石条是从岛上山里开采的花岗岩,呈黄色,但街名叫“白石街”,如今保存还较完好。

  如所周知,近代中国充满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淇澳人曾战胜英美鸦片船并获得赔款,在一些人看来,是国人尚不知情的一段光荣。珠海籍全国政协委员蒋秋霞等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将淇澳岛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将这段重要历史整理之后,补写进历史档案和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

  对于淇澳的这次胜利,有学者甚至认为,可以改写中国近代史。交战的一个版本:击毙对方四人

  淇澳岛地处珠江入海口的金星门,现属珠海,当时属香山县(后来为了纪念在那里诞生的孙中山,改名为中山县)。淇澳岛不大,24平方公里,与大陆渡口间的距离才2公里,水路离香港最近点不过4·5海里。岛上自古只有一个村庄,村民以渔农为生。岛上出生过近代史上省港大罢工的著名领导人苏兆征。

  鸦片战争前后,淇澳周边的海面,是外国鸦片走私船的主要经行处之一。华夷纠纷,地方志多有记载。有关淇澳的那次战事,口头传说绘声绘色,文字记录最完整的则见于1991年出版的《珠海文史》第十辑。

  文章说,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国人在淇澳岛金星角登陆,测量建房,在金星门停泊鸦片船四五十艘,企图将淇澳变成走私鸦片的驿站。

  战争发生在1836年7月1日晚,村民在钟九霞带领下,集于金星角,准备驱逐英人。第二天,英国商船纠集十五六艘船,“全副武装”,“悬旗宣战”,炮击淇澳村。淇澳村民在天后宫前誓师,“利用土炮和从前钟宝从台湾缴回来的铜炮”,击毙4人:“美国波士顿轮船局前任局长、马士顿号船长威廉·柯尔”,“英国水兵约翰·斯·洛根、约翰·史密夫、奥夫·萨尔梯芬”,入侵者举白旗投降。

  战后“由淇澳绅士钟光祥主持议和”,又得香山籍在京任高官的人支持,迫使英国人赔款3000两白银。淇澳村民用以建白石街,以纪念胜利。

  这篇文章没有说明交战的直接原因。作者之一梁振兴说,这些内容主要来自淇澳岛人的口头传说,佐以墓碑和清末方志的有关记录。他倾向于相信这场战争的存在,只是细节有出入。梁是珠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助理。

   另一个版本:“蔡二将军”的疑问

  4月14日,记者登上淇澳岛。由4条条石并排铺就的白石街大致还在,街两边不乏清代留下的民居,古色古香。村里现有近2000居民,留下的庙、祠达17座。祭祀妈祖的天后宫就在白石街口。

  现在白石街口已经新立了一座牌坊,这里已被列为珠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块碑简要地记录了这场战事,与上述版本不同的是,领头者是“绅士钟光祥”和“炮手蔡义”,但蔡义牺牲了,并被乡人入祀天后宫。天后宫前立着六七尊炮(据说原有炮三眼,在祖庙前,被作为文物征走了),新塑了英雄蔡义的高大雕像,面向大海。

  据说,蔡义原名“蔡二”,姓蔡而排行老二。之所以被写作“蔡义”,是因为乡人有感于他的“义勇”,而当地“二”与“义”的读音一样。

  不过,在蔡义雕像后面的天后宫里,保存着一块《重修天后宫碑记》,作者即被视作领头者或主持和议的“廪生钟光祥”。碑文说到,重修的天后宫新增了两庑,“其右祀蔡二将军”。而碑记表明,重修的时间是“道光癸巳年仲夏吉旦”,即“道光十三年”(1833年),比被认为的蔡二之死早3个年头。

  88岁的钟大安老人说,岛上祭“蔡二将军”的庙,乾隆年间就有了。

  钟大安是淇澳村的民选村长王伟杰介绍的。村长说,老辈人传下来的,确实打了那一仗。具体情况,老人更清楚些。

  第三个版本:导火线是殴打雇工

  钟大安可能对传说最知情

  钟大安可能是村里年龄最大的人,钟二十年代即入国民党,1949年前任村校校长,1949年以后务农渔,父亲是秀才。在当地典型的民居的客厅里,老人取出一份手稿,标题为《淇澳村民英勇地响起抗英胜利的第一炮》。钟大安说,他记下的,是听老人讲的。

  手稿说,道光十年(1830年),即有英人来岛建了二十来间砖瓦小屋,村民称之为“鬼佬屋”,“鬼佬”在此起运货物,村民也曾被雇用,但不知所运为何物。英人还不准乡人在那一带海面通过,不准在那里打鱼。村民无可奈何。

  “第一炮”的时间,钟大安写是道光十三年(1833年),很热的一天。导火线是,英人雇村民起运货物,每人每次限运两箱。一个五十来岁的村人跌倒了,货包散开,才发现是鸦片,结果惨遭监工毒打。同村人不忿,抬此人找“乡正乡绅”告发,“乡正乡绅”遂集议于祖庙,决定报仇。

  手稿中没有写英人的还击,只说淇澳村民用“长针”(大炮)打死了船上的人,也不知是什么人,也不知打死了几个,反正船上有人举白旗上岸,村人抓住了他,又不知他说些什么,于是到“鬼佬屋”中找到译员,才知道是求和。

  求和是在“乡正”家里进行的。那个外国人说,准备惩罚那几个监工,愿意赔款,问要求赔多少。“乡正”同乡绅商议后,提出赔3000两白银,限三天交齐;以后雇工,不得虐待村人;许村人在那一带海域下海打鱼。

  据说,外国人全答应了,而不敢提他们有人被打死的事。赔款也如期照办了。从发现外国人墓地到翻译出碑文手稿说,1833年9月,一乡人发现山上有一个新墓,石祭台上还摆着花,石碑上刻着“鸡肠”,不认识。乡人称之为“鬼佬碑”。老人写道:唐绍仪和蔡廷干(两人均为1874年第三批中国幼童赴美留学生,香山人)都深通英文,也都来过,不知为什么,他们没有翻译“鬼佬碑”。他推测,是不是乡人没有告诉他们。

  到了1944年,中山大学地质学系教授罗开富领学生上岛考察,他翻译出这些“鸡肠”。一块墓碑上刻的是:

  惨痛的纪念

  约翰斯·洛根

  约翰·史密史

  奥夫·萨尔梯芬

  他们丧生命于联邦轮船公司马可顿仁号船

  1833年9月建碑

  虽然碑文没有说明这3人的死因,但老人写道,乡人自此才知道,这“鬼佬墓”原来不同一般,埋的是被他们先人打死的三个外国人!

  在那里还有一块墓碑,碑文译出来是:

  纪念

  美国波士敦轮船局前任局长威廉·柯尔船长

  卒于1836年7月2日

  老人未将此人列入被打死者。

  老人说,一直到解放那年,几乎每年都有外国人来那墓前祭扫。

  墓碑现在已不在原地。梁振兴说,1956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到苏兆征的故居征集文物,那次征走了一块墓碑,说有助于了解美国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入侵中国的。另一墓碑后来被打破一半,被砌了猪圈,到1990年,找不着了。

  赔款总额以及其他

  关于赔款总数,有四种说法:3000两、6000两、9000两、30000两。而淇澳村得到的白银数3000两,则是各种说法中共同的。这3000两白银的用途,则有两说:修白石街,修白石街和重修天后宫。另外的白银,或说被省、县截流了,或说被人贪污了。

  王村长估算,白石街的用料和工钱,按现在算,恐怕要四五十万元人民币。

  30000两的说法,据珠海市博物馆馆长李世源说,出处是民国版的《香山县志》,民国版的《香山县志》依据的又是林谦《退思斋杂录》。目前,他们正在寻找林谦的这本笔记体的书。至于谈判的详情,尚不清楚。

  对于金星门之战,李世源认为,这是历史舞台上灯光没有照到的地方,有口传历史,有白石街,有墓碑,但没有明确的历史记录。这段历史,现在还难以坐实。

  李认为,这是做学问,一定要有十足的根据。

  
发表评论



新闻大观> 两岸四地>新闻报道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论坛 |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