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news.com.cn  
中国新闻社 Media999 ad

 
 



新闻大观> 社会新闻>新闻报道

外来人士说浦东:白手办学竟成真

2000年4月15日 08:34

  中新社上海四月十四日电外来人士说浦东之三:白手办学竟成真

  中新社记者王健

  七年前,当安徽汉子凤良山第一次站在浦东这块土地上时,只是一个两手空空的外来打工者;然而现如今,他已经在 上海、常州、宁波等城市成功地办起了七所“外来工子弟学校”。

  凤良山原是靠近大别山区的一个乡间小镇的民办学校教师。到大上海、到浦东来办学,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亲戚 口中得知,许多外来打工者的子女随父母流到大城市,因所在无定而辍学,急需有个解决的方法。他就动了以自己的教学经验 为他们流动施教的念头。他回忆说,刚来上海时,为了积攒资金,曾当过建筑工、清洁工等,也做过小生意;然而生活的磨练 未能熄灭业已燃起的办学愿望。他为此四处奔波,在浦东先是借了几间乡间民房作校舍,招了六十几个学生就开学了。在他艰 难前行之际,浦东当地政府和教育界人士伸出了热情的援手:决定将一所设施条件不错的小学校调整出来,以极低的价格租给 了凤良山,供其办学所用。许多当地富有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乐意“为打工者打工”。加上浦东新区的 教育官员和专家经常前来指导办学,并帮助解决办学中的实际困难;办学所在地政府和相邻的学校,还赠送了大量的图书、仪 器、教具、课桌椅等教学用具,使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质量迅速提升,规模迅速扩大。短短的几年,该校如今已拥有七百多名学 生,三十多名教职人员,以及两辆接送学生的专用校车。并以其“校舍好,环境美,教学正规,教师资格符合要求”而被浦东 新区授予外来工办学“窗口学校”的荣誉称号。办学的成功体验与积累,更鼓舞凤良山迅速办起了好几所同类学校。如今,“ 凤校长”的名头,在那些从各地来到上海等沿海大城市打工的人群中,已是十分的响亮。凤良山回首办学中得到的种种助力, 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俗语,感叹浦东圆了他的办学梦。而他的下一个梦是:以此为依托,搞成自己的教育产业集团 。

  凤良山认为浦东这块开发开放的热土,有着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有着无数令人羡慕的机会,能让许多有理想和 抱负的外来者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浦东办学的几年里,他也切实感受到了这里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学校所在的地方, 原来周围都是农田,小路崎岖,车行难进;如今已见高楼渐起,大道直通,一派繁荣景象。他并提到,在他的老家,如今三分 之二的家庭有人在上海浦东打工,这也直接带来了家乡的变化:首先是物质上,经济实力增强了,乡村修起了大道,许多人家 造起了新屋,日子过得富裕了;而更重要的是在观念方面,由于从浦东带回来的信息和习惯,家乡人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比如他们更加重视对下一代的文化知识教育,坚信在新的世纪里知识就是能力,教育就是希望的道理。这也为他的继续扩展办 学规模,去更多的地方办学创业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和基础。(完)

  


相关专题:十年看浦东
新闻大观> 社会新闻>新闻报道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论坛 |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