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新闻报道

最后一次逗你乐 马三立昨晚在天津“封刀”

2001年12月09日 14:54

  中新网天津12月9日消息:马老昨晚在天津人民体育馆举办他从艺80周年的告别演出,宣布正式“封刀”。消息一出,演出票就被迅速抢光,黑市的价格也翻了好几倍。马老爷子最近身体不好,去年他被确诊为膀胱癌。今日早报的报道说,马老由于身体缘故,只是在台上跟大家告别,而没有再说一次“逗你玩”。

  一生给人们带来欢笑的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虽然今年已经88岁,但精神依然矍铄,思维敏捷。马三立在相声界辈高人鼎,相声界的后辈们对他十分敬重。但马老认为:“相声演员不应该再论资排辈了,同是说相声的,谁的成就大我们就可以称其为老师,师不分长幼。如果大家觉得我的艺术还行,称我为老师比什么都强。”这就是马三立,寥寥数语,可窥人品。

  马三立以他含蓄隽永、质朴自然、蕴藉深远的的独特风格自成一派,在中国曲坛久享盛名。他说,干相声这一行,关键是琢磨怎么把相声说到家,一个相声演员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功底和时代感,站在台上要有精神气。马三立告诉记者,相声的技巧无外乎是要抖响“包袱”。抖“包袱”就跟踢足球一样,也讲究传球到位,抢了、慢了都不能进球;如果演员在台上“抢纲”、“慢纲”,多好的“包袱”也得被糟践了。所以演员的功夫绝不仅仅是背背词,练好了《报菜名》、《绕口令》就行了,更要紧的是细嚼慢咽。

  马老说,要做好演员,就要懂语法,常动脑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而且要多向同行学习,特别是要看人家跟自己一样的段子,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马三立深有体会地说,作为演员应具备灵活多变的表演经验。过去我使“活”时常飞来“横祸”,如救护车叫、小孩哭闹、茶杯落地等等。我往往能预感到这些“险情”的发生,于是就多垫几句词儿,等噪声没了再翻过来,观众就听清了,“祸”躲过去了,“包袱”也抖响了,效果也出来了。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曾经说过:“相声是笑的艺术,可笑跟笑不同,马三立带给人们的笑回味无穷,因此说他老人家的相声是有分量的。马老的东西不是任何人都能学得来的。”

  有人讲马三立的相声难学,这是因为他的风格即人,风格即个性,风格难以摹仿,一味师其样式,不能得其神髓。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博采众家之长,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才有发展。马三立的天赋条件好,这是硬件,好学上进是“软件”,即使到了老年,他学习仍然孜孜不倦。多年来马三立已经养成读书看报、翻字典的习惯,这样不仅使他的文学水平不断提高,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和信息源,引发了创作灵感。

  别看马三立已经是个耄耋老人,但他并不保守,他不止一次地说过,相声演员一定要跟上时代,论资排辈那一套决不可取,谁有能耐就向谁学习。他还说,相声的内容一定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相声顾名思义就是“相”与“声”,演员千万不可靠扮怪相出怪声来逗观众乐,而要追求那种能够令人回味无穷的作品,才能起到教育人、启发人们思考的作用。旧社会被看作是“玩艺儿”的相声,如今叫艺术,这个称呼的改变,标志地位的提高。相声艺术的地位提高了,人的思想水平也得相对提高,用句现代词这叫“与时俱进”。看来马老的时代感还挺强。

  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富,马三立的财富就是观众。马三立说:“我是观众捧红的,不能忘了。演员的艺术水平高低好坏,应由观众来评说,观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




新闻大观>>文娱新闻>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