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著名博导培养“博士”高官 师生双方名利双收

2002年03月11日 14:40

  素有“象牙塔”和“净土”之誉的学术界、教育界,在名利的诱惑下,竟然也出现了令人瞠目的腐败现象,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影响极坏。谈及目前的学术腐败,委员们无不痛心疾首。

  原江苏省政协主席孙颔委员将学术腐败的形式作了归纳。一是学术缩水,职称贬值。学术腐败分子有的投机取巧,东拼西凑出大部头著作甚至系列丛书;有的身为领导干部或“学术权威”,不付一点劳动,就给他人的论文或科研成果挂名领衔,充当“主编”;有的弄虚作假,浮躁虚夸,虽然腹中空空,但多大的头衔都敢往头上戴,动辄就“世界领先”、“国际首创”;有的还花钱雇人写报道,出钱作广告,自吹自擂。更有甚者,剽窃之风吹进“圣堂”,名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竟然也抄袭他人著作。

  现在,一些大小干部的名片上都印上了“硕士”、“博士”头衔,其中有些竟然是该学科的门外汉,如果让他们戴着这个称号出国或接待国外同行,不知要闹出多大的国际笑话。孙颔委员说,有位著名的“博导”,招生目标瞄准了有实力的在职干部,平时不上课,考试走过场,论文找“枪手”,培养了多位“博士”高官,师生双方名利双收。

  二是以“学”敛财。少数学术报刊、学会、协会之类,已经堕落为敛钱工具。他们有的垄断学报,用论文“创收”;有的收钱评奖,借此牟利。让人痛心的是,某些名牌院校也弄出伪劣“科技成果”,连一些著名教授、专家也成为一些不法商人的“商托”,特别是某些保健品、食品,依靠研制单位的大牌子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吹嘘其所谓的“临床实验”,宣传其“免疫功能”甚至有抗癌防癌效果,公然欺诈消费者。

  强亦忠、刘振夏委员建议,整治学术腐败要下猛药,要营造一种让学术腐败无处藏身的社会氛围。要尽快建立完整、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和程序,使评审“硬”起来;要建立健全学术监督机制,建立学术评价公示制、公开答辩制、匿名评审制、评审责任制,建立评审专家库和随机遴选制,必要时可采用网络技术吸收外国专家参与评审;建立科研道德和科学真实性稽查机构,接受学界举报,查处违反科学道德行为,必要时与舆论单位联手,对具体的学术腐败行为进行揭露;确立法治的威慑力量,出重拳,用重典,对违反法律法规者,要追究其责任。

  (原载《法制日报》作者:袁成本)




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