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首页>>>>新闻报道

影视话题:《我这一辈子》改编四大败笔

2002年04月15日 17:20

  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经典中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我这一辈子》,明日将在东视文艺频道黄金时段开播。由于在五十年代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石挥导演并主演的电影《我这一辈子》,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因此这次电视剧的改编,引起了各方面的格外关注。不久前,这部电视剧在北京播出,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但同时,它的改编也受到了不少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的批评。曾多次拒绝记者采访,表示不愿意对此剧发表观点的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先生,日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第一次完整地发表了对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一些看法。

  他认为,在这部电视剧中,演员的表演是非常认真严肃的,也很努力,但它的改编是失败的。既然是经典作品,它便有自己的基本定势,改编不能破坏它,改编不是创作。具体说来,电视剧的失败表现在四个方面:

  就基调而言,电视剧的改编违背了原著的精神。在老舍的经典作品中,中篇小说有两部,一部是《月牙儿》,一部是《我这一辈子》,两部都曾改编成电影。《我这一辈子》写得比《月牙儿》晚,作品成于1937年。与《月牙儿》不同的是,《月牙儿》主要体现的是悲,悲戚得让人灰心;但《我这一辈子》除了悲之外,还有愤,“我”是有一个具有抗争意识的人,骨子里有一种硬气。他用一种骂骂咧咧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控诉,而且是以老百姓的幽默来表现人物的反抗意识,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诅咒。同时,这个人物也有很激烈的一面,他的冷峻、世故,是在他把这个世界看透之后的冷笑。从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出作者是非常关注人民民族的命运,这种悲之后的愤,这种走向正是作品的深刻之处。但改编者却没有抓住作品这个基本内涵,单纯为了把故事编得好看,而让整个作品游离了这个基调,丢失了作品的魂。

  其次是关键情节没有抓住。原著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情节:一个是“我”的老婆和大师兄跑了;一个是遇到了“兵变”。这是“我”的一生中的两个“黑洞”、两个大坎。一个是个人的变故,一个是社会动荡,这两次人生遭遇改变了他对世界的认识,这是小说中的精彩部分。但在电视剧中,这些精彩的东西都没有抓住,改编者根本没有吃透小说中这些情节的内涵以及对人物走向的作用,没有深入地去挖掘,而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幽默是老舍作品中最突出的艺术风格,他的幽默是一种老百姓的幽默,凝聚了高度的智慧,但是在电视剧里,这种老舍鲜明的幽默风格却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改编者显然没有意识到幽默在老舍作品中的重要性。比较而言,倒是石挥的电影比较好地保留了作品幽默的风格。

  在人物塑造上,改编者也把握不准确。老舍的作品,情节的编织上投放的笔墨不重,但在人物的塑造上特别传神,通过人物的精彩描写来表现作品主旨。《我这一辈子》中的“我”,是一个旗人,手艺好,人又长得漂亮,从做裱糊匠学手艺,到结婚生儿育女,他一直在非常精心地设计着自己的生活,苦心经营着未来。可就是这样精明的人,竟然会一次次遭到挫折,始终徘徊在生活的边缘,甚至要饿死,那就不是他个人的问题,那一定是社会出了问题。老舍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的塑造来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批判。但电视剧却把这个人物描写得非常窝囊,给人的感觉似乎他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碌碌无为,越活越走下坡路,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软弱、怯懦造成的,而不是因为社会对他的一次次摧残,这就从根本上削弱了作品的社会批判力度,电视剧中的这个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完全是相悖的。(文汇报 潘志兴)



相关报道:老舍名著改编剧 《我这一辈子》起争议
相关报道:话题:名著改编《我这一辈子》“热播”靠啥
相关报道:《我这一辈子》拍摄内幕
相关报道:冯小刚、张国立联合执导《我这一辈子》
相关报道:老舍名著《我这一辈子》将搬上荧幕

>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