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首页>>>>新闻报道

因爱电影而快乐—黄宏谈《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

2002年05月08日 16:04

  阳春三月,著名笑星黄宏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影片《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在北京试映,我在莹莹泪花与朗朗笑声中看完影片。感动之余,我急切地想了解黄宏拍摄此片的初衷与成功的“秘诀”。于是,一个柳絮飞扬的午后,在梅地亚宾馆,笔者独家采访了黄宏。黄宏围绕着《一个爹》的创作,发表了他平实而不乏深刻、独到而充满幽默的艺术见解。

  从小迷恋电影立志四十岁进军影视

  你是一位受到亿万观众喜爱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小品演员,你的小品已成为一个文化名优品牌。是什么原因使你产生了拍电影的念头,且第一次拍电影就集编、导、演于一身?

  我从小就迷恋电影,认为电影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艺术。过去有很多优秀影片,影响了几代人,我也是其中一个,我一直在热爱并向往着电影艺术。90年代初我曾多次接到拍片邀请,但我从未赴过约。因为找我的影片,大都与小品雷同,是为了追求票房。这样的剧本,我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这么长时间,我不是不想演影视剧,是想更好地接近它。我给自己“锁定”40岁开始搞影视,到了去年,剧本还没写成。恰好这时《党员金柱有点忙》剧组约我去拍戏,我一看这个本子还真不错,是个正剧,不同于小品。导演也对我说,我们选中你也是看到你的小品里有那种正气的东西。我很受感动,表示不计片酬也要去拍。我要尽量改变自己,哪怕不熟练,也要放弃舞台表演形式,从心里去塑造金柱这个人物。拍完之后,效果还不错,我以64万张选票获得“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我认为在我表演转型的时期,获得这个奖不是因为演小品,也不是因为演喜剧,更显得它的珍贵。这是观众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鼓励和期望,增强了我的信心。拍《一个爹》这样的片子,没有人肯合作,只得自己编写剧本;写完之后,想充分接触影视,就得自己去导;为了体现自己的意图,还得自己去演,就这样,我就全方位地“进来”了。“处处留心”与“笨鸟先飞”

  电影导演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及艺术性相结合的复杂劳动。你作为一个没有受过导演专业训练的小品演员,第一次执导电影就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请问你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第一个原因叫作“处处留心皆学问”。我13岁入伍到部队搞文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我一直坚持学习,先是在辽宁大学学习哲学,后来又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现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平时我也关注我的同行(赵本山、冯巩)拍的电影作品,到电影院去看或买影碟观摩,学习他们的长处和经验。同时我认为,艺术都是相通的,审美也是相通的,我可以把舞台表演的经验运用到影视创作中。第二个原因是,我请的这些合作者都是我的老师,如王小列是著名的摄影师、关键是一位著名的录音师、周新霞是著名的剪辑师、邹野是优秀的作曲,还有于蓝老师、斯琴高娃、雷恪生、李琳等,都是影视界的大家、高手,影片的成功与他们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第三点原因是,我相信“笨鸟先飞”,只要你认真、只要你勤奋、只要你努力,就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个剧本我写了两年,先后改了几十遍,有时在外出的飞机上抓紧修改,冯巩开玩笑说:兄弟,到底是自己的“活儿”,“一针一线”真够仔细的。影片拍完后一共剪了七遍,就是为了让它更完美。

  只有甜和苦没有辣和酸

  第一次做导演,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收获是什么?拍摄中有哪些“酸甜苦辣”?

  我真没感到什么酸和辣,好像只有甜。当你的艺术创作从无到有,从理想变成现实,这个过程是个特别幸福的过程。一个近百人的剧组像盖房子一样,为它添砖加瓦,齐心合力把房子渐渐盖成,再去装修它、打扮它,最后再验收,这是非常幸福的。当然,拍摄中免不了受些皮肉之苦,在外景地拍戏,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拍一天戏,晚上还要做分镜头剧本,有时兴奋得12点都睡不了觉。累的我眼圈儿都是黑的,剧组的人都说我像大熊猫。但我却不觉得累。王小列告诉我,这就是导演的通病,别人都趴下了,导演也不会倒下,因为他有一个精神支柱。动情不煽情真情加抒情

  你的影片被定位为“抒情喜剧电影”,你是怎样为影片定位的?你的艺术风格与艺术追求是什么?

  我在导演阐述中为影片确定六个字:真实、扎实、朴实,即故事要真实、创作态度要扎实、风格要朴实。真实是基础、扎实是态度、朴实是追求。影片所以定位为“抒情喜剧电影”,一是我作为喜剧演员必须发挥我的长项,必须挖掘和利用片中的喜剧因素。但是这个尺度很难把握,剧中的赵光就是一个只有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才会出现的典型人物,他既可爱、可敬,又可怜,他身上具备喜剧的因素。因此,我首先定位“喜剧”。关于“抒情”,我是这样想的,那就是不能把影片拍成一个扶贫、救助孤儿,悲悲切切,靠煽情取悦观众的作品。而是靠动情,动情与煽情有很大区别。动情是先要自己受感动,才能感动观众,是互动关系。为什么叫“抒情喜剧”呢,我们就是要区别于一般喜剧的夸张与变形,做到“夸张不变形,变形不失真”,把喜剧当作表现手段和“润滑油”,让观众看起来好看、不生涩。(北京日报)




>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