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百年老屋抱残守缺 一代宗师李叔同故居不成样(图)

2002年07月31日 14:57


百年老屋已残破不堪


故居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新网天津7月31日消息:一代宗师李叔同位于天津市河北区一条名叫粮店后街的故居,由于缺乏必要的维护和投入,这座有150多年历史的清代建筑多年来一直破烂不堪,而且日甚一日。

  据此间每日新报报道,故居全部是砖木结构,曾于1986年、1990年先后被确定为市、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史原因,院内居住的20多户居民始终没有搬迁出去,有的还将原建筑结构拆改,许多建筑构件遭到破坏,院内一片杂乱,近一两年,不断有外地、台港澳及国外人士怀着崇敬的心情慕名而至,但都颇感失望。

  这种现状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天津市政协委员冯幸云,还在今年的“两会”上将此作为提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已着手准备对其进行重新修复和建设。

  百年故居成了“大杂院”

  河北区粮店后街60号院门口的墙壁上,“李叔同故居”的碑牌清晰地告诉人们它有别于其他民宅。可是这个院落的格局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模样。

  简陋、低矮的院门,残裂、斑驳的门楣。从门外向院内张望,映入眼帘的竟是一间破烂低矮的小平房,倒是它依傍的那面青砖老墙,虽已墙皮剥落,砖石侵蚀、风化,倒显露出几分历史感,不过等转到正面一看,昔日的大屋已分隔成一家一户,只空留一面墙。院子里横七竖八地晾着衣物、拖把之类的现代生活用品,高低不平的屋瓦间,长满了生命力顽强的野草,屋前的临建小房存放着杂物———很显然,这里现在已是个大杂院了。其实这个院落,以前的布局应该有南北房各3间,东西房各5间,但从目前的状况看,院内到处堆积的杂物和私搭乱盖的小房,已不可求证了。正失望间,忽然抬头望见,隔院竟还有雕梁画栋,可惜从侧门进去一看,这间硕果仅存的老屋,也已被烟火熏染成了民居,门前一位老大爷正悠闲地摇着蒲扇。仅从梁柱、窗框的样式看,还隐约透出昔日院宅幽雅的痕迹。

  整个李叔同故居,现已“龟裂”成为三部分,昔日“田”字形格局已荡然无存。如果不是听居民介绍,记者还真不知道这破烂不堪的房子就是名满天下的李叔同故居。

  新闻背景:李叔同故居位于现在的天津市河北区粮店后街60号院,他在1912年去上海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这座宅院里度过的。当初这里共占地两亩,房间60余间。整个建筑沿街而建,坐西朝东,大门为“虎座”门楼,门楣上有极为精细的“百兽图”镂刻砖雕,墙壁磨砖对缝。迎面为刻砖影壁,门楼右侧为厅房,前四合院有两个砖砌垂花门,有南北房各3间,东西房各5间,前脸均为雕有“渔樵耕读”的木结构装饰。在大四合院右侧,原有一个小院名“意园”,建有藤萝架,四周用竹篱围起。意园有一间西屋,是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改建的,称“洋房”,李叔同在天津任教时,就是在这里读书、习字、作画和接待友人的。东屋称“中书房”,藏有线装古版书5000余册。

  李叔同,天津人,原籍浙江平湖。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地藏庵陆家胡同2号,不久迁此。1910年学成重返故里,在宅院内修建一西式书房,取名“意园”,以示一展宏图的意愿。将西洋绘画、音乐、话剧等艺术引入国内,并曾著有《李庐寺种》、《李庐印谱》等,为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发展做出卓著贡献。1942年10月13日于福建泉州圆寂。(记者郑东红)




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