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1年04月20日 星期五

中新网广告



中新专著>文化篇>学府书店

南北遥遥两“共读”



  文人除了名、字、别号之外,还要给自己的书斋起个典雅的名字取义或引经据史,或有所寄托,或流连景物,或仰慕前贤,真是层出不穷,令人有观止之叹。书斋之名千变万化,蔚如纷如,自有“室名索引”专书可查。然而大体区分,不外虚、实两类,鼎鼎大名的近代文豪湘潭王壬秋先生的“湘绮楼”,最初就是虚拟的,先生曾说“湘绮楼者,余少时与妇同居之室,僦居无楼,假以名之”。后来拆屋建楼,沿用旧名,由虚而实。

  本文所记的两个共读楼,不但实有其地,而且取义朴实,不尚藻饰。一个是三十年代初,陈乃乾、陶毓英夫妇在上海的读书之地,夫妇共读,故名;一个是清末北京旗籍官员国英的藏书之所,旨在与人共读,故名。语云:“名正言顺”,本栏所述既为春明旧事,那就谈谈北京的共读楼吧!

  共读楼主人国英,字鼎臣,满族,姓索绰络氏,祖籍吉林,做过广东盐运使。他有感于寒士无力读书,于光绪初年,在东单牌楼迤东的东观音寺胡同路北,祠堂之东,建起一座五间的小楼,以贮藏历年购置的书籍。他考虑到这些书籍“子孙未必能读,即使能读,亦何妨与人共读”,因此取名共读楼,对外开放,并编成“共读楼书目”行世。“书目”前面印有“共读楼在京都崇文门内单牌楼东观音寺胡同索绰络氏宗祠东坐北向南”字样的牌记。

  共读楼的藏书,“与人共读”,定有借阅条规。规定每年除正月、腊月外,每月的3、8两日,巳正(上午10时)开楼,申正(午后4时)闭楼。读者不得携书出楼。读者第一次阅书,事先须有人介绍,先到本宅领取“图章条”,以后凭条借阅。“图章条”的作用等于今天的阅览证。阅览室设楼下,备有桌凳,读者欲看某书,由管理人员代为检出送阅,每次可借一、二种。因为是私人藏书楼,地址狭小,每逢阅览之日,规定接待20位读者,以免拥挤紊乱。如有损坏书籍者,发现后停止借阅。还规定每年三、四、六、七、八等月晒书,每月晒书两次,这一措施对书籍的保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共读楼是北京较早的私人图书馆,所有这些阅览规定,已经具备了图书馆的雏形。四十年代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的营养学专家索颖女士,就是索绰络氏国英的后裔。

  (1984年)


滚动新闻-新闻大观-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专稿-图文专稿-中新影视-中新出版-中新电讯-中新专著-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