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1年10月09日 星期二

中新网广告



中新专著>文化篇>文玩书画

假画与鉴别



  北京琉璃厂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有各种专造假画的人,也有各种精于鉴别真伪的专家。

  造假画的人,有的是临摹;有的是假画上盖真印章;有的是真稿上盖假印章;有的是半真半假,将名家未完的画稿补充完整,没有款的补上款,其作伪技艺之精,真可谓鬼斧神工。据传司马光《资治通鉴》序言手稿,当年被溥仪由故宫带到伪满宫中,抗战胜利之后,又落到一个古董商手中;他把手稿带到北京重新装裱。宋代的宣纸是两层的,因为造纸时纸帘子在纸桨池中要捞两次,捞一次纸桨纤维落一层,干后便是一张薄纸;捞两次,便是一张厚实宣纸,实际却是两层薄纸;如在水中浸透,还可以揭得开。这位古董商便把国宝司马光《资治通鉴序》,趁重裱之际,一揭为两。外面一层,是原件,不过纸薄了,但裱起来,看不出。里面一层,墨色、印泥都很淡,他再作特技加工,墨色、印泥描浓,就同真的一样。这样,佝变戏法一样,一个变成两个了。这样奇妙的技术,一般人能想得到吗?

  由于作伪伎俩巧妙,给书画的研究和鉴别,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一般人难辩真伪,所以要求鉴定者更要精明。旧时琉璃厂有不少精于鉴别书画的专家。他们要见多识广,博闻强记,读书要多,熟知书画源流,精通书理画理;要心细如发,目锐如刀,思密如网,总之要具有多方面的修养。

  不少鉴赏家多是大学者,大官吏。人传康熙时尚书宋荦就精于鉴别。某大家一幅无款鹌鹑,好多名家不能定明作者,宋审视之下,断言系崔白所画,后在日光中映视,背画一角,果有“子西”印记,原来崔白字子西。又据查慎行《南斋日记》记载,他在南书房作文学侍从之臣,康熙经常拿书画让他鉴定,有一次拿出一本赵孟頫的泥金小楷《金刚经》,他鉴定后,断定是假的,因为纸是宣德磁青纸。

  鉴定古书画一要审视古今众多书画家笔法韵味;二要熟悉各种名书画流传之经过,何年在谁手?何年入内府?何年又流落民间?三要懂得书理、画理,能细辨笔锋墨色,同一人尚有少时作,壮年精品和老年炉火纯青之区别;四要记熟印章,如大千居士,每10年换10方印章;要认识印泥,从印泥看年代,是否宝石印泥;五要懂纸,唐宋到明清,纸各不同,南帘北帘,产地也有区别。旧品与人为的旧又有所差别……总之,这门知识太深奥渊博了。

  有些人以为清宫里的书画都是真的,其实并不尽然。查慎行《南斋》就记了不少次在南书房鉴别出了书画赝品。如记云:“米芾行书手卷,俗手赝。”又记云:“午前发下蔡襄硃书手卷,亦赝作也。”其他类似的记载还很多。可见皇帝宫中也有不少假书画。

  同样是知名的鉴定家,对于同一件书画,看法也不一定一致。有时各持一端,不知谁是谁非。前不久,在一次酒宴上,一位朋友拿了一轴郑板桥的墨竹,一般人看到,自然觉得非常好。据持画的朋友也说,已经某著名鉴赏家看过,判定是真迹无疑。但请另一位鉴赏家再看时,不料打开一半,他便断言是假的,因为他说纸是染旧的。两位都是当前第一流的名家,该听谁的呢?

  几十年来,海内外知名的鉴定专家,首推徐森玉、张伯驹两位老先生,因为他们学问大,经手买的真品、精品多。伯驹先生当年用若干万银元买书画,抢救了很多文物。

  不过眼光再敏锐,偶然也有失误之时。清人斌良在北京厂甸画棚把自己的字当成董香光的字买回来,还写了一首诗,其序云:

  余游厂甸,见古画楼有香光诗册,丰致绝佳,以金二两购得之。归家细玩,知是余庚辰自书,散失阛闺间。客以董思白赝章钤于册尾,遂误为真迹,不禁哑然失笑。因作长歌纪之。

  这多么可笑,然而从这里也可看鉴别书画之难了。

  (1989年)


滚动新闻-新闻大观-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专稿-图文专稿-中新影视-中新出版-中新电讯-中新专著-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