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2年07月10日 星期三

中新网广告



中新专著>民俗篇>时令

冬末春初踢毽子



  踢毽子是中国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把一束鸡毛插在铜钱上,再以布条缠牢,即扎成一个惹人喜爱的毽子。毽子的踢法多样,可以比次数,比花样,对活动关节,加强韧带,发展灵敏和平衡等均有良好作用。

  踢毽子是从古代“蹴鞠”演变而来的。蹴鞠本是军中习武之戏,类似今之足球赛,相传为黄帝所创。经过几千年,鞠被毽取而代之,娱乐范围亦由军中扩展到民间。

  踢毽子之记载,最早见于元代周密所撰的《武林旧事》六《小经纪》。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所载歌谣云:“杨柳儿死,踢毽子。”反映出踢毽子活动集中在冬季与初春。至于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踢毽儿序”所云:“缚雉毛钱眼上,数人更翻踢之,名曰攒花,幼女之戏也。”不仅指明了毽子的扎法,而且阐述了玩法与娱乐对象。

  从朔风凛冽的寒冬到和风荡荡,杨柳依依的阳春,在北京的街头巷尾或大杂院里,到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幼女和少女,一边唱着美妙的儿歌,一边踢着五颜六色的毽子。有一首歌词至今记忆犹新:“小毽子,飞起来,姐姐妹妹赛一赛,里踝踢,外踝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花花丝丝的毽子在儿歌的伴随中上下翻腾,左右飞舞,女孩子们兴致勃勃,争奇斗胜,其乐融融。

  以踢毽为业的翔翎艺人,讲究用染过红绿等颜色的雕翎扎毽,蓬松柔软,绚丽斑斓。表演时手舞足蹈,运用磕、蹬、弹、拐、跃等基本技巧,表演里外帘、耸膝、拖枪、突肚、剪刀抛、佛顶珠等多种名堂。一整套动作由简而繁,由易而难,不稍停息;再看那雕翎毽儿,忽腾忽伏,忽前忽后,忽左忽右,良久不坠地,令人眼花缭乱,啧啧称叹。

  1940年前后,北就翔翎艺人谭俊川,以其奇巧绝技而蜚声中外。谭氏技艺的特点是:动合机宜,娴熟优美,舒展大方,变幻莫测,毽子一经被他踢起来,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能够随其意准确而巧妙地落在首、面、背、胸、肩、膝等不同部位。亦可将毽子依次滑至胸、腹、膝、脚,毫厘不爽。谭氏最拿手的是“倒勾雕翎”,猛地一脚将毽子跑入空中,旋即躬身向后倒立一腿,刹那间以脚掌接住毽子;喝彩声未绝,又见其轻轻一番脚腕,再次将毽子弹向空中。如此高难动作,绝非一日之功矣。


滚动新闻-新闻大观-中新图片-中新财经-中新专稿-图文专稿-中新影视-中新出版-中新电讯-中新专著-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