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Media999 ad




新闻大观>>新闻报道

聚焦中非论坛:中国在非洲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

2000年10月9日 14:48

  中新社北京十月九日电题:聚焦中非论坛:中国在非洲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中国企业进军非洲市场之得失

  作者朱沿华

  迄今为止,中国已累计在非洲签定承包工程、劳务合同九千七百九十二个,合同总额一百四十一亿美元,完成营业额一百一十亿美元。仅今年上半年,中国在非就签订承包劳务合同五百七十三份,合同额近十二点三亿美元。

  面对这样的数字,作为实践者的中国企业可谓冷暖自知,百感交集。

   非洲并非遍地黄金

  据预测,今年非洲平均经济增长率将达百分之五,非洲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能带给投资者丰厚回报的最后一个大市场,并成为国际投资者和企业界追逐利润的新目标。但对于那些已在非洲奋斗多年的中国企业感触最深的却是“非洲并非遍地是黄金”。

  目前,大多数非洲国家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政策、投资政策、市场法规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市场不成熟,加之部分地区国情原因,使每一项投资都不得不承受巨大的风险。

  此外,非洲市场还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很多时候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出单纯的商业行为,而上升为国家实力、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较量。对此,中国第一批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之一的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对此深有体会。

  前不久,尼日利亚为举办二零零三年全非运动会预备修建一个大型的体育中心。中土集团在参加该项目的竞标时,在方案最佳、报价最低的大好形势下,却眼睁睁地看着几个亿的项目被一家在投标时连方案都还没有准备好的德国公司拿走了。

  非洲需要中国,中国需要非洲

  尽管如此艰难,但中国企业还是越来越多地踏上这块神秘的大陆,因为“中国需要非洲!”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国门,寻求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环顾全球,欧美市场虽然广阔,但竞争也格外激烈,中国企业要在这个战场上高唱凯歌,尚需时日;东南亚市场也是中国企业关注的重点,但是其本身所拥有众多实力不俗的企业,也使中国企业在施展拳脚时多少受到一些限制。

  中国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却恰恰是亟待发展的非洲最需要的,加之与西方国家相比无可争议的价格优势,使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的竞争中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非洲大陆,中国企业击垮欧美企业已不是什么神话。因此,中国商家对非洲的情有独钟也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在非洲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

  “不要认为非洲市场还有些落后,就降低了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否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这是许多中国企业的共同结论。

  早些时候,就有个别企业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谁知非洲国家基本沿用了西方国家的质量体制,对产品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结果这些企业不仅导致了自身的失败,也破坏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整体形象。

  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则凭借多年来在肯尼亚树立的良好声誉,在有美、英、德、日、南韩等国十八家公司激烈竞争的肯尼亚国道修建项目的争夺中轻松取胜,一举拿下了全长一百五十公里的两个标段,打了一个大胜仗。

  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将是长期行为,而决非“一锤子买卖”,因此良好的信誉将是常胜不衰的关键,这已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达成的共识。

  多年来,中国企业通过不懈努力,在为自身赢利的同时,也为非洲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土集团修建的坦赞铁路,成为坦、赞两国的经济大动脉,被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的人民称为“解放之路”、“自由之路”;中路集团修建的国道,使肯尼亚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现在,连肯尼亚的汽车司机都会伸出大拇指说:“VERY GOOD!CHINA ROAD!”

  
相关专题:中非论坛


新闻大观>>新闻报道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