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Media999 ad




新闻大观>政治透视>新闻报道

访薄老:决死雄风今犹在

2000年10月27日 09:59

 

 作者:刘学文

  1992年,薄一波同志从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位置上离任后,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为人们所牵挂。在人们的记忆中,从电视屏幕上见到薄老也仅有两次:一次是党的十五大胜利闭幕之际,薄老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充分肯定;另一次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的盛大庆典中,薄老仍精神矍铄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采访薄老一直是新闻界同仁的一大愿望。本人因应邀撰写反映薄老早年革命生涯的大型电视文献记录片《雄师劲旅》的剧本,几经请示和充分准备,有幸在中南海独家采访了尊敬的薄老。

  许多人知道,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武装力量中,有一支部队,它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1937年8月1日,在山西太原举起了它的战旗。这支部队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投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八年抗战中,开创了山西太岳抗日根据地。这支部队从滔滔黄河到红河,从巍巍太行到千里南疆,共参加大小战斗6000多次,解放县城45座,歼灭敌人12万多人。它的6000多名烈士和成千上万英雄,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赤胆忠诚的凯歌。这就是薄一波同志抗日战争初期在山西太原创建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49年整编为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十四军第四十师)。

  薄老回忆说:“抗日战争前夕,我接受党的指示,到山西同阎锡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改组成立了群众性的抗日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日战争开始后,阎锡山找我谈话,说山西要建立新军,要我负责组建,先试建一个团。我请示了北方局,北方局书记刘少奇说,这是大好事,我们就是要抓枪杆子,哪怕一个团也要去,牺盟总会的工作可以委托另外的人去做。于是,我们就以帮助阎锡山抗日的名义,用阎锡山的武器,建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即山西新军)等武装。我们首先建立了决死队第一纵队,由我任政委。这是山西新军组建的第一个团。后来,山西新军发展成一支具有正式番号的50个团的队伍。”

  薄老接着说:“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成立后,我们掌握了牺盟会和决死队这两个组织的领导权。事态的发展引起了阎锡山的注意。他认为这两个组织都落入了共产党之手,暗叫‘上当’。于是,他配合蒋介石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在1939年12月发起事变,动员6个军的兵力,首先进攻在晋西的决死队第二纵队,接着向新军各部队展开全面进攻。虽然风云突变,可是我们已有所准备,一举粉碎了敌人的阴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这就是著名的‘十二月事变’。这一时期,蒋介石一再指使国民党部队配合日军进攻八路军,使内战危机不断增长。同时,日军也采用‘囚笼政策’,加紧向八路军进攻。为了打掉敌人嚣张的气焰,保卫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初,朱总司令和彭副总司令发出命令,对日军展开攻击战。在广阔的华北战场上,八路军以近100个团的兵力,同日军展开大规模的战斗。经过5个月的激战,击毁近3000座敌人的雕堡,毙伤2万多名日军,缴获大批的物资和弹药,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以战养战的经济体系,严重破坏了敌人的交通线和封锁网。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这次战斗取得的重大胜利,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和胜利的信心。决死队作为八路军129师的重要部分,在老部队的带领下,参加了‘百团大战’,经受了炮火的考验和锻炼,立下了战功。这支青年抗敌决死队终于成长为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战斗部队,其后随刘邓大军转战南北,屡建奇功。”

  薄老说:“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抗战八年中,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取得建军、粉碎十二月事变、开创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胜利,最后同全国军民一同走向抗战胜利。这与毛泽东、刘少奇、朱总司令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因为有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有中共决死一纵队党委这样一个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自始至终,认真地、坚决地、密切结合实际地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独立自主原则。执行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及山西地方党委的各项工作指示,在部队内团结了广大的指挥员、战斗员,并不断拨正航向,及时提出正确的行动纲领和具体措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之路。”

  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支英雄的部队与山西人民有着如此生死不解的缘份。谈到这支部队与老百姓的鱼水关系时,薄老难抑激情:“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42年10月,日军在山西沁源做一个‘实验’,想在这里成立‘维持会’,以图以战养战,长期占领。我军的对策首先是:发动群众大转移,来一次彻底的坚壁清野。离开祖祖辈辈营造居住的土窑,填死村里几代人为之付出生命付出期望的老井,留下这些庄稼汉为之辛苦为之忙碌走到天边也要带走的粮食,对于这群黄土地上的儿女们,是怎样的撕心裂肺,难以割舍。然而,动员令下达后,他们却在几天之内就在部队的掩护下迁移到深山沟,随身仅带着日常必需的衣物用具,一走就是两年半。

  “两年半,这是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无法缩短的三十个月,沁源军民相濡以沫、共度难关。战士都是些年轻力壮的汉子,放开了肚量,十只大馍不成问题。军粮有限,他们都勒紧裤带,可沁源的百姓也在忍饥挨饿!团党委决定:全团节约口粮一天,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救济沁源百姓。在所有已经过去的苦难或者悲壮的历史瞬间中,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劳作情景:老百姓由军队掩护,在敌人眼皮底下抢种抢收。这些冒着生命危险收回来的粮食,却又总是优先保证子弟兵吃饱肚子去打仗……”

  说到这里,薄老突然停住了,记者从薄老的眼中,看到了些许晶莹的泪花。

  我们从电影《地雷战》里看到的那些精彩片断,正是取材于沁源围困战。在部队的培训下,沁源百姓几乎人人都能造雷参战;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炸得敌人心惊胆颤,草木皆兵;切断了敌人的运输线,有效地配合部队,取得了围困沁源的胜利。延安《解放日报》1949年1月17日发表《向沁源人民致敬》的社论:“模范的沁源,坚强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如今,在山西沁源仍保留着“正气沟”,“坚定庄”,它是当年部队在春天里帮助百姓建造的新居点。从这些地名中,我们可以从历史和岁月深处感受到中华民族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土地与人,军队与人民,在岁月与时间的交错中,在保家卫国、守土戍边的每一个时刻,再度被积淀和凝聚成某种血浓于水、生死相依的情结和缘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薄一波离开部队,在中央主抓经济工作,曾任共和国第一任财政部长。1951年12月,任中央人民政府节约检查委员会主任,在全国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后发展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1953年1月,推行新税制。6月,在全国财政经济会议上错误地受到批判。1954年6月,中央予以平反。1954年10月,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重工业办公室)主任。1955年5月,率中国工业代表团出席苏联工业会议并进行访问。回国后,提出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及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建议,为中央采纳,并任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1956年5月,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1956年11月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

  薄老在“文化大革命”中也难逃厄运,遭到迫害,被监禁12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予彻底平反。1979年9月在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同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等职。1982年和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建国50年来,薄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又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

  回忆70多年来的革命生涯,薄老仍时刻牵挂着他所创建的这支部队和山西沁源老区的人民。90年代初,薄老为这支部队写下了“决死雄风今犹在,老山精神传万代”的珍贵题辞,寄托了他对这支英雄部队的厚爱与期望。党的十五大召开期间,当他从山西代表的口中得知山西沁源的部分农村孩子还无钱上学时,薄老将自己多年积蓄的稿费捐献给山西沁源革命老区,建起了一座希望小学。1998年,90高龄的薄老再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沁源……

  岁月是一条永远奔流不息的大河,我们仿佛可以听见它不同的支流以同一种方式和声音向历史的深处延伸。采访临近结束,薄老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无论你是彪炳青史的将帅,还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无论你是蜚声海外的名人,还是成就卓然的学子,都不要忘记这些象泥土一样朴实、象露珠一样晶莹的灵魂,不要忘记这些共和国的基石!”(转自《大地》)

  



新闻大观>政治透视>新闻报道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