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news.com.cn 北京时间: 日 
中国新闻社

 
 



新闻大观> 法制风云>新闻报道

王力白眼看何阳


  出事以后,有人问我是不是很高兴,对此我的答复很简单:何阳此番西行之前,早就从我视线中消失了。严格来 说,我对他有看法不只一天二天了。从1992年他开始出名我就用业余时间研究了他好几年,研究来研究去我发现他的点子 根本经不起推敲。

  何阳出名在杭州开往上海的列车上。浙江衢州塑料厂推销员向邻座(何阳)诉苦:我们厂生产的一次性杯子卖不 出去。于是何阳建议对方:给你出个主意吧,在上面印上地图之类,保管好卖。这就是何阳第一次卖点子,卖了40万,太虚 了。

  就按10万的概念去测算:产品的奖励是销售额的2%,够高了吧,国家营业税才5%。只有在(10万÷2% )500万元的销售总额的条件下,才能有10万的奖励。500万要卖多少杯子呢,按5分钱一只计算,需要1亿只。每趟 火车卖200只,就需要卖50万趟车。按照京广线上每天对开100趟车(多算了),最终算下来,需要5000天(将近 14年),如果是40万呢,那就是56年,是不是太玄了?

  其二,我走访过印刷专家,当时还没有可往上印刷的机器。

  其三,单研制这种机器,其成本远高于那些纸杯。

  其四,退一步讲,假使这些都存在,一般的油墨有毒,一次性杯子一个套一个,从防疫部门、卫生部门那里也过 不了关。而如果用无毒的油墨,那么杯子的成本跟玻璃杯也差不多。

  这是1992年9月某大报登出来的消息。

  事隔两年,即1994年12月,另一份报纸刊登了一条“农家女一句话赚了40万”的新闻,与“何阳卖点子 ”同出一辙,除了人名不同,其他文字基本都是一样的。

  这些年来,何阳讲了很多奇怪的事:前前后后一共给1800多个公司或委托人做服务,给上百个学校、几百个 地区和单位去作报告。

  我这个人有时爱较真,一年有多少天?细算起来,他从入道到玩完一共才6年,说这话时不过3年的时间,18 00个委托人,一天得做两策划啊,还不包括作报告……为什么这样吹还有人信,有人登?

  我把我花了几年时间研究何阳的成果写成文章《虚实当守衡》,共6万多字,将在《青年文摘·人物版》今年第 四期上全文刊发。

  “一个点子卖了40万”也是炒出来的。在1997年第4期《三联生活周刊》上,何阳露了个底:头几年我的 主业是技术转让,出点子是捎带的。为了更快地把技术卖出去,比如转让灯具技术时,我在灯具造型上出了个点子,乘海湾战 争打得火热,造型设计成爱国者导弹形状,结果产品大畅,企业原来花4万买技术,最后给了我6万。中国××报记者采访我 时,让我把这些附加值剥离出来,粗粗估算有40万。这个记者很聪明,自己想了个点子,如果写技术转让不算新闻,但如果 写卖点子就是大新闻……后来各传媒一拥而上,连篇累牍炒作。

  如果只有何阳一个人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在于方方面面都在吹捧这样的事,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

  何阳出事与中国咨询业无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策划两字无关,因为何阳不是搞策划的,更谈不上咨询。

  中国第一个卖点子的我还真不清楚,但有执照卖点子绝对轮不上何阳,我就比何阳早好几年。点子到底是什么, 买的主不明白,卖的主得清楚呀,但何阳偏不清楚,什么时髦套什么。1993年套策划,后来他见咨询吃香,就说他自己是 中国咨询业的鼻祖。何阳介绍说,“自从他把合理化建议卖钱后,中国咨询业开始兴旺起来”,“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 咨询公司,见了何阳都叫老师,因为何阳的公司名气最响,业绩最大”。

  我跟他没门户之见,到今天为止,何阳知道什么叫策划吗?作为一个有策划理念或一个有策划这种独特思维方式 的人,说实在的,应该做出那么多不应该做的事吗?!(恩波智业研究所所长王力口述)

  

新闻大观> 法制风云>新闻报道

 
Back to Top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论坛 |
政治透析 | 经济观察 | 科教文苑 | 社会时尚 | 体育博览 | 娱乐放送 |
军事天地
| 两岸三地 | 神州掠影 | 华人世界 | 国际了望
中新社专稿选介 | 中新社图文专稿 | 中新社新闻图片 | 中新社影视产品 | 中新社经济信息

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所刊稿件务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