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广告




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两会”观察:德法并用 双轨治国

2001年3月3日 08:32

  中新社北京三月二日电“两会”观察:德法并用双轨治国

  中新社记者 齐彬

  种种迹象显示,古已有之的德治传统将在新世纪成为中国领导层力倡的基本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或将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话题之一。

  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良志教授今天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个有秩序的法治社会,不仅要让人人知道守规则,还要让人人有道德感、责任感和义务感,有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所获得的满足感。法的社会如果没有德的支撑,这样的社会是不能真正建立起来的。所以,他认为,江泽民提出“以德治国”的主张,对中国发展具有指引意义。

  据知,“依法治国”是中国在一九九六年通过“九五”计划时提出的。在“十五”计划将定的今年初,江泽民又提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官方看来,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都非常重要。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卓泽渊认为说,如果把法治看成无所不能的圣物,就难免会在无奈之下对法治轻率地产生怀疑。“法治需要必要的文化基础,也无法取代道德、纪律等其他社会规范”。

  眼下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人们内心也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朱良志指出,目前中国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人是个群体动物,但目前群体链条的松脱已成不争的事实。在一些地方,传统的道德准则被否定,廉耻感不再成为约束自我行为的有效动力;人从社会所获得的满足感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而提升,等等。

  中国历代思想家都倡导“以德治国”,但由于统治者和人民的利益对立,“以德治国”只能是一个理想。朱良志教授指出,中国党和政府,本质上说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这是最根本的德。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正是以德治国的核心内容。所以,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是推进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朱良志教授强调,以德治国的实行,除加强落实以外,最根本的还得依赖于深化改革,尤其是加快政治改革的步伐,大力铲除权力腐败赖以滋生的土壤。德法并用,双轨治国,必有成效。




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滚动新闻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品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联系我们

新闻标题检索:
主编信箱
中新网广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