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新闻大观>经济新闻>新闻报道

外资保险叩门紧 国有保险盼松绑

2001年3月14日 08:47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三日电 题:外资保险叩门紧 国有保险盼松绑

  中新社记者 余东晖

  “与我共事的两位副总经理,宁愿放弃副局级待遇,到外资保险公司当高级经理去了。那里的薪水实在太诱人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何静芝说起国有保险公司人才流失,耸了耸肩,满脸无奈。

  听着外资保险公司越来越紧的“叩门”声,身为人大代表的何静芝心里着急,大声疾呼:加入WTO,国有保险业绝非高枕无忧,应当赶快进行国有保险业体制改革。

  上海是中国最早对外资保险开放的试点城市,现有二十二家保险公司在此开展业务,其中十二家外资保险公司占有一成三的寿险市场份额,这一比例超过了许多WTO的成员。近年又崛起八家国内股份制保险公司,群雄并起,激烈竞争,仅有的两家国有全资保险公司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感到了空前的压力。

  尽管外资保险介入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突破了原有的政策束缚,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加快了险种的升级换代,促进了业界的观念更新……但何静芝更忧虑的是:国内保险业的现有体制不能适应开放和竞争的形势,国有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甚至国内股份制保险公司不在一条起跑线上。

  比如,前些年中国金融秩序混乱时,管理层规定金融保险业必须分业经营,连财险与寿险也必须分开。何静芝盼望:时过境迁的今天,资金单薄的国内保险公司能否实现混业经营,能否与银行进行资产置换,能否用保险资金组成封闭基金直接入市,寿险与财险公司业务能否交叉?

  又比如,目前中国国有全资保险公司实行统一法人制,经营决策权、险种开发权集中于总部,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何静芝盼望:国家能否在市场发育较好的城市,试行分公司的独立法人制,使之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再比如,国有全资保险公司尚未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用人、分配上没有自主权,留不住人才。何静芝盼望:能否有更充分的用人权,员工所得能否与企业利润挂钩?

  好在管理层已意识到问题所在,允许国内保险公司百分之十的资金间接入市,并正在考虑对中外保险公司实行统一税率。

  何静芝认为,外资保险公司进军中国的桥头堡肯定是大城市,她说:不愿看到国有保险公司无力竞争而使得“都市沦陷”。

  (完)




新闻大观>经济新闻>新闻报道


滚动新闻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品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联系我们

新闻标题检索:
主编信箱
中新网广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