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新闻大观>>新闻报道

两会观察:“文化生态”凸显

2001年3月15日 09:09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四日电题:“文化生态”凸显

             中新社记者罗钦文

  “环保问题”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心的热门话题,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在今年“两会”上,“文化生态”概念凸显,使“环保”从自然向文化延伸,十分抢眼。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廷芳委员说,自然生态破坏了,还有可能弥补;文化生态破坏了,那将是“永劫不复”。

  从“两会”代表、委员们反映的情况来看,“文化生态”目前突出的问题是:

  其一,文物被毁普遍。在旧城改造和城镇建设中,大批文物成为“刀下鬼”或“孤家寡人”。如浙江龙游县为筑一条公路强行炸毁古城脚下一座宋代九孔石拱桥;湖北襄樊市为建江滨大道推平一段古城墙。

  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部门把文物景点当作“摇钱树”,或画蛇添足,或出让给企业去开发,致文物严重遭损。最突出的是,“水洗”孔庙,使古建筑大面积彩绘被损坏,梁柱间因渗水而埋下隐患;有人开车进孔庙,将一座元代御赐纪事碑撞毁。

  其二,历史文化名城在改造建设中“求洋求奇”,不伦不类,渐渐失去原有的特色与风貌。浙江舟山定海古城被大肆拆毁,杭州有名的河坊街和福州的三坊七巷也遭同样命运。

  中国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百座,但一位文物专家感叹,中国已经没有一个市级以上的城市能以整个城市的名义列入世界级遗产。

  其三,网络成为人类二十一世纪保护自身“文化生态”的主战场,网络文化安全备受重视。对于黄色、黑色、灰色信息充斥网上,对于网上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少委员深表担忧。

  其四,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益显突出。

  来自澳门的杨俊文委员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球华人聚合力量的源泉,如果丧失其独特形象,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坚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外来文化。

  中国现已有二十多处世界遗产,据统计较重要文物有一千七百万件之多。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态”的有机成分,是民族精神延续的基因。委员们呼吁,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文化生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完)




新闻大观>>新闻报道


滚动新闻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品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联系我们

新闻标题检索:
主编信箱
中新网广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