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财经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华人世界 台湾频道



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踏访圣地:花明楼前忆少奇 

2001年6月11日 07:41

  中新社长沙六月十日电题:花明楼前忆少奇

  中新社记者顾时宏白祖偕

  西出长沙五十公里,汽车沿着一条两旁种满樟树的水泥路,来到了已故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的故乡--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

  刘少奇的故居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坐东向西,前濒碧池绿水,背倚葱郁青山,山青水秀,景色宜人。一八九八年十一月,刘少奇诞生在这幢普通农舍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正当中国农村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轻车简从,毅然回到他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花明楼,进行细致的农村调查,很快作出了“解散农村公共食堂”等决策,使中国农村形势有了很大的转变。

  记者今日踏访花明楼,这里的老百姓谈起刘少奇当年回乡情景,激动之情、怀恋之情仍溢于言表。今年七十一岁的欧阳凤球老人在他新盖的楼房里回忆起刘少奇一九六一年回乡时的情形,情真意切。

  当时的中国,吃公共食堂,不准私自种地养家禽,大刮浮夸风,农村生活极度困难,饥荒笼罩着中国。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刘少奇回乡后在他的老屋住下来。次日上午,他找来乡亲成敬常、黄端生。刘少奇几乎认不出这两位八年前曾上京见过他的乡邻了因为他们都因营养不良水肿得不像人样。他问另一农民王升平:“农村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王升平半天才说:“不好!再办下去会死绝人!柘木冲食堂才办时有一百二十人,如今不到八十人,死了不少人。”刘少奇听后十分震惊,问:“食堂不好,敢不敢散掉呢?”王升平说:“怕犯错误。”刘少奇说:“干革命,一条要准备犯错误,二条要准备坐班房,三要准备老婆离婚,如果有人问是谁要你解散的,你说是省委工作组要解散的。”

  就这样,花明楼一带的公共食堂就一哄解散了。农民回家去该养鸡的养鸡,养猪的养猪,没房住的,搬到他的旧居住。他还专程到区公社与区社干部座谈,解决如何恢复、发展生产问题,提出“要让社员搞家庭副业,要坚持按劳分配,建立生产责任制。”就这样他把群众的极积性恢复过来,生产上来了,生活也随之好起来。花明楼人民无法忘记这位解散食堂让人民过上温饱日子的主席。

  在刘少奇纪念铜像边一家卖纪念品的铺店,记者问及一位刘姓店主:刘少奇伟大在什么地方?这位农民朴实地说:他伟大在把食堂解散了,邓小平的改革做法是按照刘少奇当年的精神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她今天才有这一铺店,托刘主席的福,日子才过得红火。

  在刘少奇故居对面一百米处,有一家刘家酒店。该酒店老板欧阳东江说,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刘少奇当年经济思想非常相象。正是这个原因炭子冲今天五百多户人家,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盖上了新楼,百分之三十的家庭告别了单车拥有了摩托车、洗衣机。目前,炭子冲家家有电视机,有的还装了电话。这里的农民除在刘少奇纪念馆里开铺店外,还承包鱼塘、种植等农副业。

  他说,他的伯父欧阳凤球仅承包刘少奇故居门前那个鱼塘,年收入就有一万多元人民币,这都是中央开放改革政策带来的。

  也许正如这些农民对刘少奇的认可一样,国家不仅在此修葺了刘少奇的旧居,还在八十年代在此修建了刘少奇的纪念馆,以纪念这位伟人。

  据统计,刘少奇故居一九八八年开放以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已有近二千万人次,其中来自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及港、澳、台同胞一万多人。日本中国现代史寻根访问团参观刘少奇纪念馆后称:“花明楼是中国现代史研究者不可不到的地方。”前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格鲁尚茨则认为:“刘少奇是人民的杰出儿子,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他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江泽民参观后感叹道:“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出了这样的一位历史巨人,真不简单,这是湖南人民的骄傲啊!”




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滚动新闻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品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联系我们

新闻标题检索:
主编信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