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0月29日星期二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

温锦华:决战于商场之外

2001年06月18日 10:02

  曾经驰骋疆场,曾经显名官场,曾经纵横商场......这许多个“曾经”组成了温锦华多元的立体的人生。而在莫斯科,温锦华成为一位倍受瞩目的公众人物,并不仅仅缘于这些“曾经”。莫斯科十年,他赢得的了诸多头衔和重重光环:莫斯科华联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莫斯科和平统一促进会及反邪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欧洲和平统一协会副会长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在华人中赢得了崇高的威望和广泛的尊重。

  在温锦华的办公桌前,悬挂着一张硕大的世界地图。温锦华常常立于地图前,目光从西班牙、葡萄牙,穿越非洲的几内亚,最后停留在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在近二十年的海外生涯中,他的足迹遍布他的目力所及之处,而他所苦苦追求的事业也随着他的视野的扩展、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而蓬蓬勃勃地向前推进着。从一个靠打工赚取学费的留学生到一个颇具实力的华人企业家,一个在莫斯科颇有名望的华人领袖,温锦华选择了一种既旋近名利又淡化名利的生存方式,坚守着一条以诚信树“名”,以商道谋“利”的经营道路。行进在这样一条道路上,个中甘苦决非以下寥寥数千言可以涵盖。

  (一)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温锦华走稳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步

  初到莫斯科的那个早晨,他准备给出租车司机10美元的小费。当司机接过他递过的1美元时,便高兴得千恩万谢。他继续掏钱的手停住了。凭一个商人特有的敏感,他看到了这个城市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

  那是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温锦华从非洲几内亚返回中国途中在莫斯科转机,那是他平生第一次踏上了这片他向往已久的俄罗斯的国土。也就是在这平生第一次里,温锦华有幸亲眼目睹了苏联国旗徐徐降落,俄罗斯国旗冉冉升起的扣人心弦的场面。当他把探寻的目光投向莫斯科的大街小巷、商店、市场,以一个商人特有的敏感审视这个社会秩序大变革时期的国家的首都时,他与这个城市难解难分的缘分在冥冥之中就注定了。

  那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社会的动荡,导致整个俄罗斯的经济的全面倒退。当时,俄罗斯商品极度匮乏,国营大商店货架上空空如也,排长队抢购商品的人群随处可见。在认真研究分析了莫斯科市场后,温锦华决定留在这里做生意。当时,中俄边境的易货贸易已经兴起,许多“倒爷”已肩扛手提地把大包小包的中国商品带到了莫斯科。温锦华在莫斯科的第一个生意也是从易货开始的,尔后转为就地批发。就这样陆陆续续地做了一年,一年的时间内,温锦华对莫斯科市场有了更为深透的了解,同时,也遇到了在其他国家从未遇到的问题:成千上万的华商在市场的无序与混乱中,以极其原始的交换方式谋取“利润”。也难怪,在那个无论倒什么都赚钱的时期,人们大都沉浸在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里,而温锦华却仿佛看到了潜伏在远处的巨大危机。

  温锦华是80年代后期跨出国门的自费留学生,那时,他已过而立之年。从一名国家干部到一名留学生再到一个商人的转变过程中,他经历了一系列极其艰苦的磨练。他曾在餐馆里打过工,创下了一天洗2000多个盘子的最高纪录;他当过兵,做过警察,跑遍了许多国家艰苦创业,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从商经验。

  丰厚的人生阅历加上较高的文化素质,使他具备了一种洞悉世事,审时度势的能力,也为他日后承受来自商场及各方面的压力创造了条件。在易货贸易正做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在人人都用扫帚满地“扫钱”的时候,他出人意料地改弦更张,另辟蹊径,由作贸易转向经营实体。他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处于特殊时期的特殊国家,用欧美正常的贸易方式做生意行不通,但用这种极其不规范贸易方式做生意,也许暂时行得通,但绝不会长久。有了经营之道,又有了经营之本,他便去探寻一条能够较为长久的行得通的经营路线。

  当温锦华将事业的泊船停靠在俄罗斯这片充满商机的水域时,机遇和挑战便同时选择了他。

  (二)慎思密行,恪守规范,步步为营,温锦华弄潮俄罗斯商海,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航线和可以畅行的水域

  那是在1994年夏季的一天。一批俄罗斯警察到人民宾馆进行突击检查,温锦华亮出了营业许可证,警察们大感意外,说:办这个许可证可是5000美元啊!温锦华说:只要应该办的,50000美元我也会去办!

  在莫斯科这个不规范的市场里做生意,温锦华却偏偏要给自己制定商业行为规范。他认为,规范经营是一个商人必须恪守的原则。他要求自己必须正正当当地做生意,必须做正正当当的生意。在这一原则的约束下,温锦华虽然失去了许多一夜“暴发”的机会,但他经营的实体——莫斯科人民宾馆及长城饭店却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发展起来。

  温锦华开办一家专门接待中国人的宾馆,直接的动因是:许多语言不通,初到异国的华人无处投奔,他们急需中国人自办的宾馆,为他们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同时,给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其他便利和精神上的足够安慰。自93年年初开始,温锦华就向俄罗斯有关部门申请营业许可证。按当时的混乱的状况,温锦华可以不办或缓办这些手续,或私下打点一下,就可以一路绿灯,这样现成的例证比比皆是,既省事又省钱。但是,温锦华却历尽了半年的时间把注册文件一一办齐。1993年7月,温锦华在莫斯科的第一个经济实体——人民宾馆开业了。

  最初的人民宾馆只有在依滋麦洛娃宾馆租下的10间客房。这是温锦华进行试探投资的第一步。宾馆里没有为客人提供中式餐饮的地方,温锦华就在民宅里把饭菜做好提过来供给客人。随着人民宾馆知名度的提高及经济效益的增长,温锦华又在不断地追加投资,人民宾馆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由1993年的10间客房到1998年的98间客房,再到2001年的300间客房。餐厅也由民宅转移到宾馆内,由小厨房换到大厨房,一直到现在的长城饭店。同时,宾馆已拥有了自己车队,具备了导游、翻译、宴请等配套服务功能。

  长城饭店是1997年,温锦华在俄经济十分萧条的条件下,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而大胆投资创建的。当时莫斯科的中国饭店还寥寥无几。而4年后的今天,中餐饭店已达100多家。建成后的长城饭店装修豪华、环境幽雅,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风貌,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能容纳数百人同时就餐,是举办婚庆宴会的好场所。由于温锦华采取了十分独到的经营策略,从前台服务到饭菜质量都严格把关,再加上其合理的饭菜价格,饭店开业后生意红红火火。建成的长城饭店与颇具规模的人民宾馆相辅相成,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

  在开办宾馆和饭店的过程中,温锦华长期的经验积淀和极强的应变能力得以充分显示。作为一个在莫斯科这种特殊的经营环境中的经营者,他已将宾馆饭店的业务吃准摸透。针对雇员流动性较强的特点,司机走了,自己会开车;厨师不干了,自己会炒菜。附近市场的俄罗斯人经常看到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国人开着宝马车来买菜,还很在行地讨价还价……

  长期生活工作在莫斯科,温锦华深知旅俄华商生存的艰难,同时,倍感华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及时梳理。为了给在莫华商以正确引导,温锦华于1998年12月创办了《莫斯科华人报》,向在莫华人介绍俄罗斯及国内的时事政治,经济形势,以及一些政策、法令法规,帮助在莫华商分析市场,认清形势,同时也对他们的经营观念及思维方式给予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温锦华亲自撰写的《旅俄华商的地位、作用、前途》、《莫斯科华人社团的形成与发展》、《挺起胸,堂堂正正地做人》等文章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报纸上发表后,在莫斯科华商中引起强烈反响。

  温锦华是一个不落窠臼的商人。在别人纷纷经营批货楼时,他开办了宾馆;当宾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他又转而开饭店办报纸,当开饭店办报纸这条路也变得十分拥挤的时候,他又转而填补其它领域的空白。1998年慧眼独具的温锦华看准了旅游业的空白点,他亲自收集材料,并请了两名翻译协助工作。半年后,一本20余万字的中文《莫斯科旅游指南》,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给不熟悉莫斯科的中国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尔后,他又在开拓体育经纪领域,照样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从最初创办实体至今,温锦华始终把持住遵纪守法、规范经营的原则,他的宾馆饭店自始至终照章纳税,“绝不越雷池半步”。正因如此,在面对一些不法警察的骚扰及黑社会的威胁时,温锦华可以坦然地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利益。在莫从商的10年间,学法律出身的他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险,但是,他熟悉俄罗斯的经营环境,熟悉政策法令,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同时,在一次次的交锋中,他开办的企业遵纪守法的形象也得到俄罗斯有关部门的认可,赢得了一定的信任。

  既有远大的目光,又契合特殊环境的特殊要求,深谙此道的温锦华真正做到了攻守有度,张弛有节。

  (三)救危扶难,仗义疏财,对那些困境中的同胞,铁血雄心的温锦华自有一副侠肝义胆,侠骨柔肠

  一位留学生对街头偶遇的两个落难的同胞说:去人民宾馆找温锦华吧,他能帮你们。但这位留学生说不清人民宾馆的具体方位,因为他也是“道听途说”……

  温锦华身材高大魁梧,给人一种不严自威的感觉。在与各种各样的恶势力的较量中,温锦华表现出巍巍凛然之风,浩浩正义之气。但是久居莫斯科的华人大多都知道温锦华有一副古道热肠。而住过人民宾馆的客人,受到温锦华特殊照顾的旅客对此更是有口皆碑。

  97年初,一位住在人民宾馆的客人突然心脏病复发,情况十分紧急。温锦华得知后立即驱车将其送进医院。经过抢救脱离危险后,病人渴望回国治疗。温锦华十分理解病人的心情,他通过关系与机场协调后,用担架把病人抬上了飞机。病人康复后感激得逢人便说:我若不住在人民宾馆,若是不认识温锦华,我肯定就回不来了。

  人民宾馆接待过许多这样客人:他们落难莫斯科,身无分文,走投无路,根据同胞的指点找到温锦华,于是,凡是能够做到的,温锦华都一一替他们做到了。

  1997年,四川人周光强驾驶212北京吉普车进行环球旅行,以展示中国吉普的优良性能。由于没有出国经验,未办好人、车入境签证。在莫斯科,也同样未获准出境签证。在他“弹尽粮绝,走投无路”时,又是温锦华解决了他的食宿问题,帮助他去欧洲汽车俱乐部办了汽车保险,还为周光强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并在中国使馆的帮助下获得了签证。从此,周光强一路畅通,顺利完成了环球行。

  1998年初,前往哈萨克斯坦参加比赛的中国浙江女排返程途中在莫斯科中转飞机时,因签证过期而滞留莫斯科机场。由于语言不通,钱已用光,再加上连日的旅途劳顿,女排姑娘们焦急万分,欲哭无泪。温锦华闻讯后立即赶到机场,与俄罗斯海关进行协调,把20多位焦躁不安的女排姑娘接回了宾馆,给她们做了热饭热汤,姑娘们紧张的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了。第二天,他派司机拉着姑娘们去市区观光,自己却忙着为她们补办签证,改签机票。当他送这些女排姑娘到机场时,姑娘们感动得哭了。他们说,无论她们今后有怎样的经历,“温锦华”这个名字都会在她们心里长久地停留。

  温锦华做生意,以真诚和信誉为本,也正是“真诚,信誉”这块金字招牌,为他带来许多无形资产。

  1999年春天,两名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男子被蛇头骗至莫斯科,等待伺机偷渡欧洲。最初,这两名男子交了大笔的签证费给蛇头,以为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进入欧洲。到了莫斯科他们才发现被骗了,等待他们的命运将是被蛇头像牲口一样地贩来贩去。于是,他们趁蛇头不注意,逃出了关押他们的住所。

  当两人站在莫斯科的车流人海之中,他们才意识到,这个偌大的城市,根本就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他们除了穿在身上的单薄衣服外,身无长物,不名分文。最可怕的是,他们的护照还在人蛇手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们惊慌失措,无计可施。不知道在街头徘徊了多少时间,他们终于遇见了一个中国人。这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当得知二人的不幸遭遇后,这位留学生说:你们去人民宾馆找温锦华吧,这个人一定会帮你们的。但是,这位留学生无法告诉他们更详细的情况,因为他也是偶尔听说了“温锦华”这个名字的。后来,几经碾转,他们终于来到了人民宾馆找到了温锦华。温锦华为他们付了出租车费,了解了有关情况后,二话不说,当即安排他们在人民宾馆住下。

  后来,温锦华经过多方努力,为他们补办了签证手续,并和他们的家人取得了联系,还为他们买了返程的机票。回国的那天,为了预防不测,温锦华亲自开车把他们送进机场,送进海关,两名五尺高的汉子在机场给温锦华双膝跪下,痛哭失声。

  他们回国不久,《延边晚报》在头版以“逃出莫斯科”为题,报道了他们的传奇经历,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从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温锦华”这个名字。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陆续有国内的代表团专门找到人民宾馆住下,他们都是看了这篇报道后慕名而来的,就连许多俄国人也慕名上门,要同他做生意。

  2001年4月,莫斯科一位名叫蔡国忠的华商因商务纠纷遇害身亡,蔡国忠的父母前来奔丧,因所带路费耗尽,被困莫斯科,在此危难之际,又是温锦华慷慨相助,为他们免费提供食宿,在各界华人的帮助下为蔡国忠处理了后事。整个过程中,温锦华跑前跑后,一路打点,使蔡国忠遗体顺利火化。悲痛欲绝的蔡国忠家人为此感激不尽,为表寸心,特意写了感谢信,在各华文媒体上发表。

  温锦华助人,并不在意是否能得到回报,但每一个他所帮助过的人都没忘记他的"滴水之恩",并竭力以“涌泉相报”,于是,温锦华的种种义举,为他赢得了好名气,而他的生意则因他的“名气”而愈加增添了“人气”。

  (四)为改善华人的生存环境,改善华商的经商环境,温锦华放远目光,不仅坐而论道,而且率先身体力行

  千禧年8月17日凌晨,温锦华带领一行三十多人的队伍前去为普希金广场爆炸案的受伤者献血,他们每个人都饿着肚子,在初秋的凉风中冷的发抖,但他们血管里的血殷红而滚烫……

  在莫十年,温锦华亲眼目睹了旅俄华人在俄罗斯这个险像环生的商海中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亲身领略了身居异国他乡的沟沟坎坎,风风雨雨。由于各种的错综复杂的原因,旅俄华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种种危机,处境十分尴尬。俄罗斯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整体素质较差,售卖假货,坑朦拐骗时有发生。内部不团结,吵闹与争斗接连不断,互相残杀的事件也接二连三。华人的内部分裂,互相拆台等矛盾所引发的后果,使中国人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温锦华深深感到,旅俄华人若要摆脱困境,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用具体的实际行动,把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把中国人高尚文明的一面展示给所在国的人民,争取俄罗斯人的理解与信任,从而使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经商环境有所改观。他始终在向人们阐述着这样一个观点: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身做得不好。重塑中国商品形象,重塑中国商人的形象,已是刻不容缓。改善旅俄华人的生存环境,是靠每个华人的共同努力,而每一个为此付出努力的华人最终都会为此受益,并且,这一过程会因全体华人的共同参与而缩短。

  多年来,温锦华一直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周围的人。

  2000年8月17日凌晨,温锦华带领30多名由中国人组成的献血队伍赶往医院,为在8月8日普希金广场爆炸案中受伤的俄罗斯朋友献血。这30人中有15人是他的宾馆的员工。而就在两个月前,温锦华的人民宾馆曾遭受到俄罗斯不法警察的非法搜查与大肆劫掠。当时,那一幕幕的场景仍记忆犹新,温锦华也为此深感痛心。然而,他懂得,他是一个中国人,是中国人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人的是非恩怨绝不能搅拌进华人整体利益中去,个人利益必须让位于大局,服从于大局。于是,当有人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时,温锦华淡然一笑,泰然处之。

  温锦华带领的这支献血队伍使在场的俄罗斯朋友深受感动。他们称赞中国人是有血有肉有良心的人。俄罗斯外交部亚洲司、俄中友协,也对中国人的这一人道善举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与赞赏。

  在温锦华的心目中,信誉、道德、义气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占了很大的比重。正是由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温锦华近二十年的海外商旅生涯中,无论顺境逆境,都难掩一股儒雅之风。每个商人都不会愿意去做赔本的生意,温锦华也是这样。但是,在许多时候,只有舍小本才能逐大利。温锦华舍弃的“本”是他自己的,而所追逐的“利”,有他自己的,也有大家的。

  自1998年起,每逢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温锦华都会邀请俄罗斯援华老战士、老汉学家及所居住区的孤寡老人共同参加联欢,用美味佳肴及中国商人深厚的情谊来款待他们,慰问他们,使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人善良、美好的感情。第一个把毛泽东的诗词翻译成俄文的老汉学家巴斯曼在一次温锦华特意为他们举办的宴会上激动地说:中国人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你为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就连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不会忘记你。

  温锦华在这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他坚信,他所做的事是十分有意义的事,他所选择的道路,是值得坚守到底的。

  (五)拳拳赤子心,浓浓报国情,爱国侨领温锦华尽显将帅之才,大家之风,儒雅之气,审慎之思。

  在一次次的公益活动中,温锦华掏出自己的钱,开出自己的车,派出自己手下的人,从头张罗到尾,指挥若定。他图什么呢?问他,他叹了口气说:不知道为什么,出了国的人怎么就这么爱国!

  2000年8月12日,莫斯科华人联合总会成立,温锦华出任华联总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他参与策划和领导了华人文化周活动,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介绍到俄罗斯,介绍到莫斯科,向俄罗斯人民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温锦华主持了文化周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整个文化周期间,华人们聚集在一起,耍龙舞狮,轻歌曼舞,呈现出一派节日般的欢乐气氛,使俄罗斯人看到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昌盛的缩影。

  莫斯科作为申奥运城市的投票地,使在莫华人感到了巨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01年年初,作为支持北京申奥活动委员会总调度,支持北京申奥活动就占据了温锦华的重要的工作日程。然而,正在申奥紧要关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了,美国蛮横无礼的霸权主义行径,激起了在莫华人的强烈义愤。无独有偶,正当全体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全力支持北京申奥之际,美国极少数热衷于给中国制造麻烦的人士又抛出一个提案,以中国违反人权为由呼吁国际奥委会拒绝受理中国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进一步反映了现任美国政府中某些对中国怀有偏见的人士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进步与强大,害怕看到一个强大了的中国的险恶用心。为了回击美国政府少数人士的无理行径,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决心和信心,温锦华向莫斯科华侨华人支持北京申奥委员会建议:选择莫斯科的市中心的一个广场,组织一次由全体在莫华人参加的支持北京申奥大签名活动。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建议,因为在旅俄华人的历史上,还没有过在俄罗斯的首都的中心地带举行如此大规模的签名活动的先例。来自各方面的潜在的压力,以及周围情势的错综复杂,给这次活动的组织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争取俄罗斯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允许,并给予一定配合,也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为了办好办成这件事,温锦华历尽种种曲折,动用了一些个人的关系,终于在预计的时间内拿下了活动许可证,为“华人万众大签名”活动铺平了道路。

  拿到了许可证之后,温锦华和各主任委员们纷纷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中。4月15日,数千名在莫华人聚集在市中心的革命广场,群情激昂地高呼着“2008,北京成功”的口号。而温锦华仍然悬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随时准备应付意外情况的发生。

  在各主任委员的大力协助下,在俄罗斯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下,“华人万众大签名”仪式圆满结束。这个仪式的成功举行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北京奥申委给予了这次活动以极大的肯定,称赞这次活动是“一次最大的爱国行动”。

  从6月到7月间,在决定奥运主办城市的投票大会之前,温锦华和其他各位有识之士一起,还将协助国内各有关部门、团体参与“北京文化周”等更大规模的申奥宣传活动,以扩大北京的影响,还有更多更具体工作等待着他。

  一百年前,我们那些被猪仔一样贩运到海外的先辈们靠着理发刀、剪刀、菜刀起家,一步步地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个个亨誉全球的巨商。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华人在海外的生存发展的方式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温锦华认为:高精尖产品的开发与技术推广与引进,是时代发展潮流。在中华民族的特色项目上动脑筋、想办法、做生意,是他今后致力的目标,他胸有成竹地说:“这个领域中可挖掘的东西太多了。”许多人不得不承认,温锦华比他们多看了不止一步。

  主人公语录:

  我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的经商观念的人:看重和气生财,破财免灾等传统的经商训戒,主张同行之间回避、宽容、忍让;

  我只做正当的生意,当我吃不准这个生意是否正当时,我宁肯放弃不做;

  人活在世,为名为利,无人能够超脱;但要经商有道,做人有道,取得名利,才会心安理得。

  (王菁野)


 
编辑:米幸兰
相关专题: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