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财经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华人世界 台湾频道



首页>>>>新闻报道

踏访圣地:惊心动魄的壮举

2001年06月19日 22:01

  中新社南昌六月十九日电 题:惊心动魄的壮举

  ———走访八一南昌起义参加者徐先兆老人

  中新社记者邓卓明杨伏山段八一

  七十四年前的一个深夜,在南昌江西大旅社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枪战。伴随着隆隆枪声,中共开创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新时期。岁月流淌,军旗猎猎,当年参加起义的同志,如今是否还健在?这些书写历史的老人如今生活怎样?

  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岁月的足迹,踏上南昌这块热土时,首先想到的便是,探访被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词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王小玲副馆长告诉记者,据他们所知,在参加过八一起义的老同志中,目前全国仅有三位仍健在,即九十三岁的萧克上将,九十八岁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徐先兆,还有一位是刚刚联系上的四川省政协委员舒国藩,现年九十四岁。

  “徐教授刚刚离开纪念馆,就在十分钟前。”王小玲副馆长遗憾地说道。

  在纪念馆里,记者找到了徐先生的个人资料。出生于江西铅山的徐先兆,一九二四年考入东南大学,次年加入中共。一九二六年摆脱军阀孙传芳的逮捕,离开南京前往上海寻找中央,被中共派回刚被北伐军克复的南昌,担任《江西民国日报》总编辑。该报是当时江西国民党左派与中共江西省委共同领导的机关报。后来徐先兆又在共青团江西省委刊物《红灯》任编辑,并以笔名发表大量锋芒犀利的文章。

  一个夏日灿烂的下午,记者一行驱车寻访到了徐教授的家。三居室的房子里,简朴、舒适。看得出来,徐先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耄耋之年的徐先生神采奕奕,除稍有些耳背外,身体仍十分健朗,眼力惊人。据保姆介绍,徐教授现在仍经常独自一人去学校图书馆看书看报。其老伴傅双文,今年八十四岁,精神矍铄,出生于革命家庭。徐先生共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在北京,大儿子去世,其他三个儿子均在当地工作。如今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美满、安逸。

  在徐家小院里,老人断断续续讲起了八一起义时的情景,“当天下午,我们党员在当时南昌女子师范(现为南昌一中)礼堂召开了久未举行的活动分子大会,由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长宛希俨作时局报告。他说现在是下午四点,党中央正在召开重要会议。如果会议决定了,中国便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当时从事文字工作的徐先生听了领导的讲话,特别高兴,也没很在意。但他意识到最近可能会发生重要事情,却没想到会这么快。

  “那天晚上,我家来了一位老同学,他是在叶挺军蔡廷锴师工作。我们很久没见面,谈得很开心。大概是深夜一点钟左右,听到外面枪声大作,越来越厉害,喊杀声、受伤士兵的呼痛声,清晰可闻。”徐先兆说话时,有些激动兴奋。

  “听到枪声,我很高兴,终于同反动派打了起来。大概过了一、两个钟头,枪声渐稀,战事逐渐结束。这时有追兵来到我的大院,听了一位军官模样的人盘问讲话后,我就说都是自己人,不要误会了……”

  徐先生说,“八一起义后,组织上要求我去部队工作,我便随叶挺军周士第师南下至广东潮汕地区,因部队作战失利,后转移至福建省委工作。同年由闽北返回江西,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后来在回忆文章中,徐先生写道:八一起义前,中共像是处在屠夫的刀口下,随时有被敌宰杀的危险。中共应有自己的军队,这是当时全党同志迫切的要求。这不是什么理论问题,而是火烧眉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往事如烟,而如今已近百岁的老人仍坚信:八一起义对中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他说,八一起义前,中共是用笔杆子同反动势力斗争;八一起义后,共产党人拿起了枪杆子。




>新闻报道


滚动新闻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品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联系我们

新闻标题检索:
主编信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