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财经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华人世界 台湾频道



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踏访圣地:历历犹存梅园风范

2001年06月28日 22:18

  中新社南京六月二十八日电 题:历历犹存梅园风范

  作者:杨艳 吴小宝

  距离南京长江路上的国民党“总统府”遗址几百米,有一处以银灰色砖墙和红瓦小楼组成的南方庭院,在周围林立的高楼大厦中,显得宁静而又肃穆。

  这里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为领导的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现为梅园新村纪念馆。就是在这个普通的庭院里,中共代表团成员邓颖超、陆定一、李维汉、廖承志等为争取中国的持久和平,和国民党进行了机智、果敢和针锋相对的谈判斗争。

  梅园新村纪念馆资料陈列研究部的吴主任接待了笔者的造访。巧的是,由南京市政府投资两百多万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梅园新村纪念馆《梅园风范》专题陈列于最近正式对外开放。

  吴主任介绍说,一九四六年五月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后,曾要求国民党政府提供办公地点,国民党政府始终拖延时间,不予安排。中共代表团只好购买了梅园新村十七号、三十号两处小楼作为办公场所,后又以廖承志夫人的名义购买了三十五号。

  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一间小小的办公室要住好几个人,白天办公,夜间当寝室。但代表团成员以苦为乐,以周恩来为户主,生活得象一个大家庭。

  设在梅园新村三十号低矮、狭窄的小阁楼上的中共代表团机要科,一抬手就能摸到八字形的屋顶,窗户很小,通风不好,平时都感到气闷难受,到了炎热的夏天,简直像个大蒸笼,但为了安全保密,还要在小窗户上加上两层窗帘。代表团的机要人员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不分昼夜紧张地工作,及时沟通了中共中央和代表团的联系,使谈判桌上的斗争和军事战场上的较量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中共代表团新闻组的同志根据谈判斗争的情况,每天将抄收的新华社电讯以新华社南京分社的名义编写和油印出版《新华社通讯稿》,分送各阶层党派和文化新闻机构,让国统区的各界人士了解国共谈判真相和国内的局势。

  在那段岁月里,中共代表团驻地周围,国民党政府的军、警、宪、特务林立,正如郭沫若所写的:“仿佛空气里面四处都闪耀着狼犬一样的眼睛、眼睛、眼睛。”但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周恩来那从容步出梅园新村三十号大门的神态,体现了中共代表团成员深居虎穴、泰然自若的革命精神。

  吴主任指着那明显是后来加高约半米的围墙说,这就是中共代表团反监视的佐证。

  周恩来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在国共南京谈判期间,一方面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和平、民主政策,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内战、独裁的政策,使内战推迟了半年之久;另一方面为中共独立自主地把握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突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束缚,反对控制与干涉,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一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梅园新村纪念馆的代表,深情地回忆起国共南京谈判这段历史时说:梅园新村是中共和国民党政府谈判的最后一站,那里有许多值得纪念的地方。这一段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岁月的尘埃没有掩去梅园的风范。一九六一年这里初步建成纪念馆,对内部开放,一九七八年成立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一九九○年国共谈判史料陈列馆和周恩来铜像落成,国家主席杨尚昆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一九九八年二月,周恩来图书馆建成开馆。

  如今的梅园新村纪念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再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大部分办公室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会客室里依然摆放着一碗晶莹的雨花石和一匹矫健的铜马;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卧室的五斗柜上还摆着那只已经磨损发白的皮箱,衣架上还挂着上衣和礼帽;以当年南京街景为背景的一角,陈列着中共代表团领导乘坐的小轿车,这辆美国产“别克”黑色小轿车,为馆藏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是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至南京时购买的,时隔几十年仍保持着当年的风采……

  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建馆二十多年来,共接待了国内外参观者逾一千万人次,原中共代表团成员和江泽民、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乔石、宋平、姚依林、李铁映等中共高层领导也曾到纪念馆视察参观。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一九九一年来到纪念馆时,为纪念馆题写了“梅园风范,万古长青”的题词。




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滚动新闻 |新闻大观 |中新图片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影视 |中新出版品 |中新电讯 |中新专著 |中新英才 |联系我们

新闻标题检索:
主编信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