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综述:中国“蓝色国土”有了“千里眼”

2002年05月15日 11:09

  中新社太原五月十五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今天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入轨运行,标志着中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从此有了自己的“千里眼”,从而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

  海洋卫星具有大面积、连续、动态、实时的观测优势和高分辨率、高精确度、可重复观测、与计算机系统完全兼容等优势,以及微波遥感器具有的全天候特点,因而被誉为“数字海洋”系统的“千里眼”。在海洋卫星面前,浮标观测、船只观测等传统的海洋观测方法,早就显得相形见绌。

  海洋卫星在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此间专家介绍说,今天升空的这只“千里眼”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温环境探测,将为中国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开发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服务。

  二十多年来,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海洋卫星成果应用和研究,发达国家对海洋卫星资料的应用,已经日趋广泛,应用深度逐渐加深。资料显示,虽然中国在利用海洋卫星图像资料开发海洋资源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相比之下,中国海洋开发中的科技含量仍然很低,效益也不高。据了解,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约为百分之二左右,该指标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百分之十四至百分之十七的水平,而且低于百分之四的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中国此前还没有发射海洋卫星,只能使用国外卫星的图像资料,使海洋开发与研究受到限制。

  中国拥有三十八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和近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可管辖海域,占中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四,在世界海洋大国中名列第九。北起辽宁,南到广西一万八千多公里曲折绵延的海岸线上,有六千五百多座大小岛屿“镶嵌”其间。

  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五个国际海底资源开发的先驱投资者,在东太平洋公海海域中部,拥有七点五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

  同时,中国也是海洋灾害的重灾国,平均每年损失几十亿元人民币,提高海洋灾害的监测能力,加强海洋灾害预报,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已是当务之急。

  此间观察家认为,“海洋一号”的成功发射,将对中国海洋开发的快速发展、建设“数字海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权威人士透露,继“海洋一号”之后,中国还将研制发射系列性能更先进、用途更广泛的“海洋卫星”,为蓝色国土安装上更多的“千里眼”。

相关专题:一箭双星发射成功


新闻大观>>国内新闻>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