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0月31日星期四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中新社综述:北京十月人权会议上的“和为贵”

2002年10月30日 22:35

  中新社北京十月三十日电 题:北京人权会议上的“和为贵”——北京“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国际研讨会侧记

  中新社记者 吴庆才

  北京十月,金风送爽,气候宜人。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杨正泉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来自五大洲二十六个国家的七十多位人权专家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这一重要课题。

  杨正泉在其主旨发言中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世界人权的多样性有决定性的影响,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异彩纷呈,组成人类精神文明的百花园。我们是“文明交流论者”,不应是“文明冲突论者”。交流可以发展文明,冲突将导致文明的毁灭。

  他阐述了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儒家学说中关于“和为贵”、“天人合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观点。他说,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学说虽然在当时没有提出“人权”这一名词和命题,但在其浩如烟海的立论和格言中,却处处闪耀着人权思想理念的光辉。

  他说,中国在人权问题上要对话不要对抗的一贯主张就明显地透露着儒家学说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影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和国际人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杨正泉的抛砖引玉立刻引来与会专家的赞同,在随后的分组讨论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在人权问题上应该以“和为贵”,以对话代替对抗。

  美国对话基金会执行董事约翰·卡姆说,对话是解决人权问题的有效方式。他说,在人权问题上还应建立国际批评机制,这对人权事业的发展非常有益。但批评的目的不应当是去伤害别国人民的感情,而且不能局限于西方对东方的批评。美国在人权方面也存在问题,国际社会对美国的批评有利于美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俄罗斯外交部人权局官员卢基扬采夫也认为,人权对话应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的目标是努力做到相互理解,努力达成共识。然而,许多国家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形势,即某些国家试图将自己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这实际上是用专政代替对话。

  就这样,与会代表你一言我一语,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宽泛背景,到诸如妇女人权等某一特殊领域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气氛热烈友好而隆重。虽然各有所见,但目标、宗旨出奇地吻合、融洽。

  研讨会的高潮出现在自由讨论阶段,当中国著名的人权专家田丹再一次以“和为贵”为题发言时,一直相当活跃的黎巴嫩人权专家达希尔以及菲律宾人权委员会委员马兰达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几乎所有中国专家都提到了这次会议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即“和为贵”的提出者——孔子?

  中国共有三位教授为他们解答了疑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世安说,中国人尊重孔子是因为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权思想,在这些人权思想中,有尊重个人人格权,允许言论自由等个人权利的言论和内容。另外,孔子还是一个教育先驱,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私人学校。听了专家们的解释,达希尔幽默地用生硬的中文说了句:和为贵。会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笑声。

  误解在减少,共识在增多,成为此次研讨会的主旋律。曾担任西班牙驻华武官的阿方索·加西亚·帕丁上校说,近年来,西方对中国的人权问题批评较多,这主要是由于对东方文化缺乏了解造成的。所以应当加强东西方之间的对话和了解。

  最后,在本次会议秘书长董云虎“有缘千里来相会”的寄语中,会议落下了帷幕,雷鸣般的掌声又一次响彻会场。


 
编辑:宋方灿
相关专题: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