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1月07日星期四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走近十六大:中国解决“三农”问题面临机遇

2002年11月07日 06:36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六日电中国解决“三农”问题面临机遇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张晓山所长

  中新社记者李鹏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被认为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中共十六大召开前夕,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张晓山所长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指出,新世纪中国解决“三农”问题面临机遇。

  张晓山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基本标志是由短缺转为了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并在一定程度上阶段性过剩,农产品物美价廉为社会稳定做了贡献;中国以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绝对贫困人口控制在三千万以内;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更多地注意生态保护,再造壮丽秀美的山川;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等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端于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在八十年代的改革及高速增长。但进入九十年代后,尤其是九十年代下半期,“三农”问题却成为当前困扰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障碍。

  张晓山表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三农”方面存在三大制约因素: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造成了农民利益的流失;农村劳动力很难和资本结合。

  他说,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只要消除这些要素使用方面的障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健康发展。

  张晓山认为,仅仅是在农业和农村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背景下,只有深化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格局,改变城市和国有工业导向的政策选择,构建具有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国家政策框架,使农村已经和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地区和群体分享到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产生的收益,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他乐观地认为,随着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中国在新世纪解决“三农”问题面临机遇,因为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认识都达到了一个高度,都认识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在“三农”本身,而是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

  张晓山认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农民自身思想意识的提高,他举例说,中国一个偏远地区的老农都能提及“与时俱进”、“面对入世”,都能将自己与宏观经济形式联系起来。农民包括落后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法制意识空前提高,这使“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有了物质基础,而且有了思想基础。


 
编辑:李淑国
相关专题: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