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1月09日星期六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建"天罗地网" 中国气象事业要向地球环境领域跨越

2002年11月09日 08:32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八日电题:中国气象事业要向地球环境领域跨越

  ——访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

  作者阮煜琳

  为加快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中国气象局已全面开始建设大气探测综合系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李黄近日表示,要在三十年时间里,让中国气象事业达到并保持世界一流水平,实现传统气象领域向以气候系统为标志的地球环境领域开拓和跨越。

  李黄分析,回顾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大气监测作为气象业务、科研和服务的基础,天气预报、气候分析预测水平都与探测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可以说,探测技术每发展一步,天气预报等水平就产生一个飞跃。

  据悉,中国现有地面气象观测站点两千五百多个,但观测仪器大多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观测手段落后,观测精度还未全部达到世界气象组织的要求;而且观测项目少、技术保障能力低,一些对气候变化有较大影响、迫切需要观测的项目没有开展。

  李黄说,建设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形势的逼迫。目前我们无法及时获得较完整的气候数据和气象资料,拿不出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实际分布的完整可靠的数据,严重制约了气象预报准确率、气象服务能力的提高,也使中国在当前关于全球变暖等问题的国际活动中不能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同时随着国际商业气象服务逐步进入中国,中国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将逐渐开放。

  李黄介绍,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建设已全面展开,预计二OO五年之前建成,通过这一基础部分的建设,为推进气候系统精细天气预报、生态环境和资源领域以及向空间扩展等方面工作提供了基础,但还有三大不足:

  第一,作为全国范围的观测网,要达到平均二十公里有一个自动气象站,而现在中国平均五十公里到八十公里才有一个气象站;

  第二,内容上的差距。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除了观测传统的温度、湿度、还要增加酸雨、沙尘暴、大气中各种悬浮离子、化学成份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的观测;

  另外,还要向外层空间发展,现在的观测系统基本上能解决离地面二十五公里以内的观测,我们要依靠各种卫星以及更强有力的地基观测系统,将这个系统扩展到三十五公里、四十公里、一百公里、一千公里,然后再向更高层次的空间天气观测系统发展。

  李黄表示,综合系统的建设包括卫星、雷达和地基观测系统,这是三十年的规划,包括生态问题、沙尘暴问题等观测系统的建设,几期工程交叉滚动进行。到二O一五年基本赶上世界水平,之后再不断完善,三十年内将达到并保持世界一流水平。天地一体化的综合探测系统建成后,可以说构成了监控地球环境的天罗地网,将实现传统气象领域向地球环境领域的跨越和开拓。


 
编辑:李艳敏
相关专题: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