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2月05日星期四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台湾记者在大陆的生活 最害怕被问“台独(图)

2002年12月05日 16:25


中央社记者刘正庆(左)、东森台记者杨钊(中)和鲁品农在采访十六大。

  相比在台北搜集资料、听小道消息的同行,能够亲赴大陆的记者,采访条件算是得天独厚。

  多少台湾记者在大陆

  大陆与台湾互派记者的机制彼此有相似之处。大陆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和新华社4家新闻机构在台湾驻有记者,每家最多可以派两名,每名记者每次逗留不能超过一个月。台湾派驻大陆的记者每次在大陆逗留的时间也不能超过一个月,但人数相比之下较多。现在,驻北京的台湾记者共有9名:《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央社各1名,东森电视台、TVBS和真相电视台各2名。此外,在上海和广东也有台湾记者,但人数都少于北京。逢有重要报道的时候,台湾记者的人数会成倍增长,不仅上述几家媒体增员,其他媒体的记者也会大批涌入。前不久的中共十六大,就有几十名台湾记者参加采访,其中中国时报系的记者增至6人,联合报系的记者增至7人。

  《中国时报》的王绰中可能是台湾平面媒体中在大陆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已有11年的采访经历。他回顾了台湾记者进大陆采访的过程:1988年,台湾开放对大陆探亲,随后陆续有台湾记者来到大陆;1990年,《中国时报》和《联合报》采取“变通的常驻”办法,向大陆派记者,即由几名记者轮换赴大陆,每名记者一个月即返,但保持大陆总有该报的记者;1994年,中央社派记者驻大陆;1997年以来,一些电视台也固定向大陆派记者。

  采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位台湾电视台的记者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与同事在北京拍街景,行人得知他们是台湾记者后,冲上来就问:“台湾当局为什么要闹独立?”问得他们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后来这位台湾记者汲取了经验,逢到街边采访的时候,不主动道破自己的身份,甚至冒充是广东福建一带的记者,面对镜头侃侃而谈的受访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与台湾同胞见了面。台湾记者认为,采取这种“弹性”的采访方式也是迫不得已,谁让他们是特殊群体呢。

  另一位台湾记者的感觉是,大陆的受访对象在他们面前格外谨慎,她采访一位专家时,见面后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接受你的采访,我得给单位打报告。”她坦承:专家在她面前的小心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台湾人与大陆人在表达习惯和工作方式上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小心谨慎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台湾记者的工作习惯又是争分夺秒,很少有专家会在报纸出版前看到对自己的采访被写成了什么样子。这也是台湾报纸上“更正”多的一个原因。

  不能随时采访官员是台湾记者的一大“憾事”,前后有5位台湾同行对本报记者谈到这个问题。在台湾,掌握官员们的一切电话号码可以说是记者的基本功,如遇突发事件或者有“口水”泼向某官员,记者们会不分昼夜地请相关人士谈谈看法。与这种“便利”的采访相比,“发传真、等回复”的联系采访方式不太对台湾记者的胃口。

  信息来源其实不少

  虽然台湾记者在采访中有诸多不如意,但如果以为他们无米成炊,那就有失偏颇了。实际上在大陆的台湾记者们被寄予厚望,以《中国时报》为例,每天一个版的大陆新闻,分量不轻。要完成繁重的任务,离不开广阔的新闻源,大陆日益繁荣的媒体是台湾记者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TVBS记者林大法说:《北京青年报》和《参考消息》等是他每天都要看的报纸;《环球时报》因为涉台新闻很多,已成了他搜集资料的重要来源。

  除浏览媒体外,台湾记者还能从国台办那里吃到符合他们口味的“小灶”。11月26日晚上,中央社记者黄兆平告诉本报记者,他上午参加了国台办为台湾记者举行的消息会,谈直航的问题。实际上,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三都有这样的会议。东森台的杨钊在国台办也有收获,“国台办反应很快,台湾有一种说法,这里很快就会有反馈。官员会跟我们聊天,还时不时地举办活动,他们组织了西南团、东北团,让我们到大陆其他地方转转。”

  台湾总部和记者培养的人际关系也是重要的消息来源。但台湾记者表示,就现有的各种途径,他们在军事和国防方面的所知很有限,岛内一些有关大陆军事方面的“独家报道”并非出自他们之手。一位台湾记者推断说:“这是台湾军方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散布的,做报道的媒体其实是受人利用,也没多少人信他们。”

  各媒体暗中较劲

  北京的各路台湾记者在记者会上抬头不见低头见,私下里彼此很熟,但在报道上他们各为其主。林大法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几个台湾记者正凑在一起吃饭,一个记者的电话响了,原来台湾方面有一个跟大陆有关的突发消息,总部让他在大陆进行采访。紧接着,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都是从总部打来的,为的是同一件事,让人不由得感慨老板们“英雄所见略同”。

  在突发的、时政类的报道方面,各家媒体重合率很高,可是正如台湾记者所说“每天都是硬邦邦的东西也不好卖。”记者们都想在社会、经济、文化和风俗方面挖一些有意思的软新闻。有记者把故宫百年大修、艾滋病研讨会作为最近的报道重点,杨钊说最近报了不少“同仁堂的药管用”、“大栅栏很好玩”一类实用的信息。TVBS的林大法十六大期间在新闻中心的联系下采访到了为人低调的作家二月河。

  为把新闻做得“高出一筹”,台湾记者们把“围追堵截”的作风也带到了大陆。杨钊讲了他的一次采访经历。当时总部传来消息说,台湾高层的儿子与西藏一个叫央金拉姆的女孩即将结婚。杨钊开始在大陆寻访央金拉姆,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她可能在一家藏药研制单位工作,他立即赶到这家单位门口,里面每出来一个女孩,就赶上前去问:“是央金拉姆吗?”守候了6个多小时,问了200多个女孩,终于等到了这位准台湾媳妇。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李颖


 
编辑:丁前程

          台湾媒体关注北京十六大 增设版面加以报道 (2002-11-07 08:20:06)
          台湾媒体声称中国台北驻WTO代表团保密系统先进 (2002-11-01 15:04:04)
          台湾媒体与山东博物馆在台北共办孔子文物展 (2002-09-03 08:31:54)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