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 页 新闻大观 国 际 财 经 体 育 文 娱 台 湾 华 人 科 教 图 片 出 版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教育在毕业生就业难中扮演何种角色?

2002年12月25日 16:26

  又是寒冬飞雪天,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今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冷些。往年差不多从次年春天才开始的学生求职,今年从年底就启动了。连续几天办公室的门被怯生生地敲响,闪进来的都是陌生的年轻人。有北京本地的,也有来自我的家乡东北及其他地区的。每个人都有令人炫目的简历,每个人都极力作出自信而从容的样子。作为过来人,面对他们渴望的目光,我很难说出一个“不”字,却又不能不说出那个“不”字。一杯清茶,两句说明,三声鼓励,这是我能做的唯一的事。

  陆续从报刊上得到的消息,大抵已经印证了我对今年就业形势的悲观估计。

  有人说:都是扩招惹的祸。此言听来偏激,细想却不无道理。据权威部门公布:2003年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当年扩招的67万人连同原有基数,使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12万人。而2003年全国就业岗位需求与2002年基本持平。这意味着212万名毕业生将争夺与前一年144万名毕业生同样数量的就业岗位,其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严峻的形势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扩招带来的相应问题: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1999年的扩招曾经轰动一时,给不少无缘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带来希望和光明。然而接踵而至的严酷现实,就是今天就业的巨大压力。这样说,当然没有否定扩招的意思。高等教育要发展,就学渠道要拓宽,这都没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是否为扩招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作好了充分准备?问题更在于,拓宽就学渠道的主要力量究竟应该放在哪里?是盲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虚假膨胀几个博士点、硕士点,还是将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上?在当今中国,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还相当不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供大于求”的虚假现象?一方面与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的双向盲目攀高有关;另一方面,恐怕主要与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有关。经济学家萧灼基为我们算过一笔细账:去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支出为3000多亿元,其中高等院校、中学、小学分别分配到983亿元、1130亿元和1082亿元。看似差别不大的数字,实际上有着很大的差距。高校教师只有53万人,中学教师有488万人,小学教师有1400多万人;高校有学生179万人,中学有学生8896万人,小学有学生1.2亿人。这就是说,每个大学生可分配到1.4万元,中学生可分配到1200元,而小学生只有800元左右。初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本应加大投入,重点关照。而现在却是本末倒置。这就形成了今天非常可笑的一种畸形现实: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无门;另一方面,却是连一些大都市也难以真正保证高中教育。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一部分人当中,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正有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债务教育的危险。

  所以,当我们盲目陶醉在高校扩招的成绩当中,特别是煞有介事地探讨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问题时,是不是应该将目光放得更开阔、更长远一些,把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与初等教育的积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其在“供大于求”的假象面前感叹,不如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基础教育当中,投放到职业教育当中。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础教育的地基打牢了,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发展,眼下所面临的所谓就业困境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朱铁志


 
编辑:李艳敏
首 页 新闻大观 国 际 财 经 体 育 文 娱 台 湾 华 人 科 教 图 片 出 版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