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 页 新闻大观 国 际 财 经 体 育 文 娱 台 湾 华 人 科 教 图 片 出 版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华人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新社通讯:“诗人总有被爱着的感觉”

2002年12月26日 08:06

  中新社南京十二月二十五日电 题:“诗人总有被爱着的感觉”——访著名“浪子诗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郑愁予先生

  中新社记者 陈旻

  “诗人总有被爱着的感觉,诗人的孤独是被爱着的孤独。”专程前来南京参加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华裔诗人郑愁予先生今天在此间接受记者专访时,话语间浸透着对诗歌的无限钟情。

  今年七十岁的郑愁予先生沉静,温雅。一件深灰色的西装里,在白色细格子衬衣的领口,系着一条宝蓝色领带,领带上均匀地分布着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和暗金色的竹子。郑先生说,这条领带是他的儿子得知他要来中国参加诗坛盛会,专门高价买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因为“只有中国才有熊猫。”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先生的名作《错误》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诗集曾在台湾创下再版百次奇迹的郑愁予先生,其诗作《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被称为“浪子诗人”。其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无常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和青年时代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独特艺术魅力。

  郑愁予先生说,这是他第三次来南京,南京在他生命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当年他的父亲在南京陆军学院做学员,他跟着母亲来南京,在现在的汉口路小学念幼稚园,四岁离开南京,正是抗战那年。那首《错误》的原始灵感,就是他随母亲逃难到山东的路上潜伏在心里的感受。他幼年时最喜欢南京的城墙,至今依然,那是一种壮美。郑先生认为美有许多种,壮美是最令他感动的。

  郑愁予先生介绍道,他的本名叫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十四岁开始创作新诗,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髓,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九四九年郑愁予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一九五五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一九七二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先生款款地说,一个写诗的人总有着被爱着的感觉,他这大半生始终是以诗人的情怀在从事教书的工作,充分感受诗的品质使他享受愉快。

  郑愁予先生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却酷似李白。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他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让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郑愁予先生说,诗的本质就是要表现情怀、情思和情趣,好的诗人应具备诗才与诗情,一首好诗除需要以语言排列的诗形、暗喻及以画感表现诗象外,最重要还是诗意--表现诗人的性情。诗意表现诗人性情外,还应该对人类生存状态中的灾难与幸福命运的感受与关怀,或者说是一种悲悯感。

  江苏很美,处处都是诗,郑愁予先生说。他对将要去周庄采风很是向往,他想充分感受倾慕已久的江南小桥流水的温婉情韵。


 
编辑:叶晓刚
首 页 新闻大观 国 际 财 经 体 育 文 娱 台 湾 华 人 科 教 图 片 出 版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