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射着陆场系统成熟 中国称能送载人飞船上天(图)

2003年01月06日 00:26


即将实现太空梦的中国第一批宇航员进行无重力训练。作者:中新社

  中新网1月5日电 “神舟”四号飞船发射获得了成功,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的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四次发射“神舟”飞船的实践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已全面走向成熟,完全有能力把载人飞船送上太空。

  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赵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飞船着陆场系统已基本建成,从而确保及时发现并回收返回舱,同时也验证了救护航天员的能力。

  据周建平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是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基础上建成的。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新建了具有两个测试工位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发射塔架、指挥控制中心、加注系统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基础发射设施。测试厂房是一座相当于38层楼高、中间没有任何楼板拉通的巨型建筑,堪称中国乃至亚洲建筑史上的奇迹。发射塔上设置有与运载火箭逃逸救生系统相对应的逃逸救生滑道装置,能够保证航天员在事故状态下紧急撤离。

  周建平说,与卫星发射相比,飞船发射采取了全新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运输等先进模式,一方面改善了产品测试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在进入发射区后只需进行少量检查,节省了大量时间,使发射周期缩短。同时,与三个垂直模式相对应,载人航天发射采取了远距离测试发射模式。这种发射模式融合了多项新的技术,在发射架1.5公里以外进行控制发射,发射安全程度大大提高。

  周建平介绍说,推进剂是运载火箭和飞船的动力源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建成了一套先进的推进剂加注系统,可同时对运载火箭进行4管加注,不仅大大缩短了加注时间,而且加注时不会出现任何滴漏现象。

  周建平说,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发射场系统培养出了一大批有扎实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科研攻关能力和良好作风的青年科技人才,为载人航天发射提供了人才保证。经过几次试验任务的磨炼,发射场系统的人员与设备之间已经磨合,目前全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我们的设施、设备、人员,完全能够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对发射场系统的各项要求。我们盼望着能够尽早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

  据赵军介绍,飞船着陆场系统担负对飞船再入轨迹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并回收返回舱,以及对航天员出舱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和紧急后送的重要职责。主着陆场和副着陆场拥有先进的无线电测量系统,能够在飞船一进入稠密大气层就对它的轨迹进行跟踪、测量。主着陆场有由直升机组成的空中搜救分队,由专用车辆组成的地面搜救分队,以及由航天医学专家和医生组成的医监医保和医疗救护分队,负责返回舱的搜寻处理和对航天员的救援。这些直升机和汽车上装有无线电定向仪和各类通信设备以及处理飞船返回舱的专用工程装具和医疗用具。如果因为气象因素影响返回舱在主着陆场着陆时,必须启动副着陆场。副着陆场也有一支精干的空、地搜救队,除了完成空地搜救任务外,还担负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船上升段应急返回区的搜救和空中机动搜救的任务。

  赵军告诉记者,在这次发射中,首次启用了飞船上升段陆上和海上应急返回搜救分系统,在海上救生区部署了专门的打捞救生船和直升机,配备了能在复杂海况下打捞飘浮在海面上的返回舱的设备。

  赵军说,中国非常重视对飞船返回舱和航天员的着陆搜救工作。为确定主、副着陆场,在4年时间里就进行了7次现场实地勘察,行程数十万公里。“神舟”四号发射前,执行着陆场系统任务的单位分别进行了主、副着陆场搜救和陆上应急搜救工作程序演练,完成了海上不同海况条件下的搜索和打捞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参加任务的设备状态和工作模式是可靠、可行和有效的。(完)

  


 
编辑:吕振亚
相关专题:神舟四号发射升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