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汽车企业中国战略呈现出三大新趋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跨国汽车企业中国战略呈现出三大新趋势

2010年07月19日 17:2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大力抢滩新能源汽车领域、积极推进产能扩张步伐、尝试攻占入门级轿车市场,是目前跨国车企中国战略的三大新趋势。

  “目前广汽丰田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混合动力版凯美瑞,我认为这款车跟其他丰田研发的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都很有前途。目前看来,混合动力车的前景更好一些。”丰田汽车公司中国事务所总代表服部悦雄在正于长春举行的汽车博览会上对记者说。

  第七届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主题为“科技环保,绿色家园”,着重突出新能源、新技术的展示,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在展场内占据了不小空间。作为丰田汽车最新的研发成果,普锐斯外插混合动力汽车也在长春亮相。此款车采用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可在普通家庭220V电源上充电,100分钟就可以完成整个充电过程。

  早在2006年,丰田公司便将其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引入中国生产,尽管由于车价高企、市场认知度低,普锐斯在中国的推广算不上成功,但丰田汽车争抢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高点的意图显露无遗。

  跟随全球科技进步的脚步,近两年,中国加快了对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扶持,计划在20个城市的公交、出租、公务、市政等领域推广混合动力汽车;今年6月,新能源汽车的私人购买补贴也已经在北京、长春等5个城市展开。

  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跨国汽车企业自然不会仅仅止于观望,而是纷纷拿出真金白银和最具创新力的团队在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与中国自主品牌的企业展开较量。

  近期,大众公司和上海通用也相继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电动高尔夫、电动新赛欧等车均在规划之内。有业内人士预计,在2013年前后,中国将面临一轮跨国车企之间的电动车大战。

  而这,并不是这些企业间的唯一“战争”。今年以来,包括一汽大众、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多家合资车厂商,都开始了轰轰烈烈扩大产能的步伐。

  2009年异常火爆的中国车市令不少车企措手不及。产能吃紧、供不应求,扩大产能再次成为众多车企的当务之急,而合资车企在这轮产能扩张中表现尤为抢眼。据报道,今年6月份,一汽大众华南建厂项目尘埃落定,将在广东南海地区投资5亿欧元建设新工厂,2013年建成投产,产能将从初期的15万辆扩大至30万辆。

  而此前的5月末,广汽本田正式宣布斥资9.3亿元用于增城工厂扩能,新增产能达到12万辆,生产车型或为自主品牌理念、歌诗图等,预计2011年下半年完工,届时广汽本田的总产能将从目前的36万辆提升至48万辆。

  除此之外,有报道称,宝马、日产、现代、福特、菲亚特等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也都公布了各自的扩产增能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前,上述车企在中国的产能将超过200万辆,为扩建产能而追加投资接近500亿元人民币。

  对此,包括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书记葛宝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晓波在内的中国学者担心,车企的大规模扩能会引发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危机。但同时,也有业界人士对车企扩能持乐观态度,认为产量增多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从中获益。

  而目前,看上去已经开始让消费者获益的则是合资企业对10万元以下入门级市场的侵入。2010年1月份,最低售价仅为5.68万元的上海通用雪佛兰新赛欧上市,这是国际汽车品牌首次将价格杀入6万元以下。

  14日,本届长春汽博会媒体日这一天,东风日产为旗下最新车型玛驰举办了新车发布会。国产玛驰是东风日产公司2010年导入的首款全新车型。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市场部副部长颜宏斌对新华社记者说,玛驰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向市场,预计售价7万元至10万元。

  “玛驰会极大地扩展东风日产的消费群,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高品质、低价位的汽车。”颜宏斌说。

  一直以来,跨国汽车品牌将产品重心定位在1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轿车市场,而其下的低端市场则主要被中国自主品牌占领,双方各有侧重,相安无事。然而,随着中国汽车消费群体向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市场的扩展,低端汽车这一庞大的市场开始令跨国品牌心痒难耐。

  业界对于合资品牌攻占入门级汽车市场,大多给予肯定评价,认为是其看准中国相关市场政策向小排量汽车倾斜机遇和广大的低价位汽车市场的适宜之选。而与此同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将不得不面临更多竞争和更大挑战,跨国汽车品牌与中国民族品牌的正面交锋将愈演愈烈。(姚湜、褚晓亮、宗巍)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