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炒车族“车串串” 一年能赚一套别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揭秘炒车族“车串串” 一年能赚一套别墅

2010年07月29日 14:13 来源:重庆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称为车市中的“黄牛党”,他们自称“车串串”,他们能让你买到便宜车,但质量有风险;他们也能让你买紧俏车型不排队,但加价很高。他们凭借手里的资源在车市中“来回穿梭”而获利。本报记者几经周折与一位“车串串”面对面,听他讲述赚钱途径,揭露车市中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秘密。

  被4S店开除后当上“车串串”

  一大早,还在睡梦中的安卫东(化名)就被某4S店的兄弟电话吵醒,兄弟告知他有个客户去店里看了车,在奥迪Q5宝马X1、沃尔沃XC60几款车之间犹豫不决,而且要现车。“快点把他电话发过来。”安卫东一听顿时睡意全无,这样的客户正是他的目标:摇摆不定、提车心切。

  安卫东在重庆车市中还算小有名气,一年前他还在一家豪车4S店里做销售,业绩斐然,一年能卖七十台车,然而他跟外边的“车串串”联手“炒车”被其他销售人员举报,就被老板开除了。于是安卫东利用3年多积累起来的资源专职做起了“车串串”。“凭我的经验,随便去哪家店都没问题,不过我还是选择了当‘串串’,不仅更自由,钱也赚得更多。”安卫东说,他一年经手了33辆车,赚了120多万,这个数字是他当年在4S店年收入的10倍,今年房交会的时候,他买了一套别墅,比他之前制定的人生目标提早了5年。

  炒房、炒大蒜、炒红木屡见报端,不过炒车则很少被提及。安卫东说,现在炒车的大有其人,其中诀窍在于有车源渠道和销售渠道,包括奥迪Q5、大众途观、丰田汉兰达,甚至宝马7系、路虎、卡宴等豪华车安卫东都炒过。“这些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提车难,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点来赚钱。”安卫东说,比如奥迪Q5的订单都排到了明年,提车得等七八个月,这对客户来说是非常难熬的,“不过通过我在商家、厂家的关系就能拿到现车。今年4月份我就拿了5辆,而且是订金拿货,每辆我先预付10万元,然后在付全款的一个月之内全部卖出,每辆车加价5~7万元不等,客户只需等1~2个月就能提车,我借此赚了30万元左右。”

  安卫东认为,跟炒房相比,炒车获利的周期更短,“当然风险也更高,因为若在付全款期限内未全部卖出,那就得自己掏钱支付购车款。”

  与“炒车”相对应的是“串车”,也就是向客户提供更便宜的车,也正是“车串串”名称的由来。安卫东估计,在重庆车市,与他一样“炒车”、“串车”的人起码有数百人,这里面既有4S店的经理、销售人员,也有像他一样的专职“串串”。说着他递了一张名片给记者,上面写着“重庆XX汽贸有限公司安卫东”,背面是开户银行账号和地址,没有具体职务。

  “这只是我多张名片中的一张而已,你去这家公司查不到我的信息,我跟他们没啥关系,但名片不是我自己印的,是他们内部的人给我印的。我们的合作方式就是我过手的车在他们公司开票,并为客户办理上户,当然利润也要分一部分给他们。”安卫东说,“串车”的要领在于利用全国各地的车价不统一,比如在重庆购买宝马740豪华型,价格一般在137.8万元,而在武汉、天津等地拿货,130万元以下就可以搞定,这样客户能买到便宜车,‘串串’们也赚了钱。

  记者了解到,重庆汽车行业各大4S店几乎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整风运动”,清理利用职务之便“炒车”、“串车”的员工。

  “定车(幸福)—等车(煎熬)—无车(愤怒)—加价提车(痛并快乐者)”,这是重庆一名刚拿到大众高尔夫6的市民在网上讲述他购买新车的心路历程:等待3个多月,加价6000元才拿到新车。加价才能提车已经成为车市“路人皆知的潜规则”了。记者从市场上了解到,奥迪Q7等诸多车型都存在提车难的问题,等待时间短则一两月,长则一年,消费者要想早日拿到新车就得“加钱插队”。

  “厂家为了制造出供求紧张的局面,故意控制车辆投放节奏,以提高车型知名度,这就是业内常被提及的‘饥饿营销’,不是没车,而是慢慢卖。”安卫东说,有了这个背景,他们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关系拿到车源,然后加价卖出,提车的时间比4S店快很多。

  滋生“车串串”的另一个土壤就是汽车销售模式,多数汽车厂家在中国都实行区域代理政策,不能跨区域销售。新车上市的时候,厂家都定一个全国指导价,但各地经销商可根据当地消费水平在厂家规定范围内浮动价格,导致各地车价差距很大。“有了这个差价,我就可以到外地拿货,然后通过重庆的汽贸公司为客户办理按揭、上户等手续,客户的购车款也不用交给我,而是打入公司账户,这样也容易取得客户的信任。跟我合作的都是重庆比较出名的4S店,他们也在其中获得利润分成。”安卫东还说,他跟4S店的合作都是隐蔽的、私下的。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