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探上攻 合资车与国产车打响攻守大战(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下探上攻 合资车与国产车打响攻守大战(2)

2010年08月16日 08:28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似乎从外形上也能看出自主品牌上攻的决心。帝豪EC825、华泰元田B11的外形十分大气,分别与凯美瑞和宾利神似,车身尺寸更是超过了凯美瑞、雅阁等中高级车。例如帝豪EC825,长宽高尺寸达到了4905×1829×1495mm以及2805mm的轴距,在尺寸上已全面超过了凯美瑞。EC825完全采用欧洲标准打造,遵循国际C级车标准,集合了吉利最新、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科技水平,在安全、节能、环保方面独具特色,是一款欧洲标准跨级豪华轿车。配置也相当丰富,包括多功能方向盘、氙气大灯、8向电动可调前排座椅、无钥匙进入及一键式启动功能、6安全气囊等。而华泰除丰富配置外,则利用其在柴油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元田B11上搭载1.8T汽油涡轮增压发动机和2.0T电控高压共轨柴油发动机,推出国内首款搭载柴油发动机的B级轿车。

  这种对自身的完善和高标准的要求,都显示出其在中级车领域仍将采用田忌赛马式的竞争策略,在品牌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增加配置等手段提高产品性价比和竞争力。本报资料图片

  分析 产品上行,自主品牌的现实选择

  合资品牌下探的信心来源于其品牌影响力,而自主品牌上攻中高级车市场,品牌和技术的相对弱势却成为其软肋,更何况,购买中高级车的人群往往更看重品牌而非价格。这些都不得不让人为自主品牌上行之路捏了一把汗。

  对此,帝豪品牌事业部西南大区经理陈明则认为,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面对合资品牌的下探压力,自主品牌必须突破,除了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通过海外企业收购、加强国际合作以加强技术优势这两大突破方式外,作为一个成熟的汽车企业,从丰富产品线的角度来看,“往上走”也是必需的,是固守低端车市场多年的自主品牌为持续发展寻求的一个全新突破口。自主品牌产品纷纷上行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低端车市场,大家几乎已把价格杀到底线了,两三万元就能买到一辆汽车,车企车商几乎无利可图,“自主品牌为寻找新的利润点,肯定会往高端车型走。”陈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合资品牌向下压的时候,自主品牌的上攻也是一种竞争策略,不仅要上攻,还要向外攻,像电器行业中的海尔、格力把电器卖到国外一样,将来更多的国内汽车企业也将把国产汽车卖到国外去。

  陈明认为,自主品牌纷纷采取上攻的策略,本身也是一个企业技术能力成长到一个阶段后的一个必然。吉利之所以敢率先上攻中高级车市场,还源于吉利技术方面的突破。吉利在近几年购买了许多研发、制造、检测等与国际接轨的设备,并通过海外收购DSI、沃尔沃,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品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同时,吉利从2007年战略转型以来,邀请了很多国内国际人才加盟吉利,如赵福全等。其次,吉利与国外技术开发的一些厂家、工作室合作,如与乔治亚罗合作、设计SUV,这些都为吉利上攻中高级车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对陈明的观点,成都西物汽车总经理刘伟生十分认同。他认为,多年来国产车以低端形象示人,已经成为自主品牌发展的最大瓶颈。【向中高端汽车市场进军,打破长期以来在公众心中的低端形象,向中高端车市场要份额,成为当前众多自主品牌的一个现实选择。】而从此前帝豪EC7系、奔腾、荣威550等自主品牌车型成功的案例来看,自主品牌在比以前更高的价位区间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

  华泰汽车公关传播部长高红军和华泰汽车西南大区总监王连榜指出,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已经从代步发展到对车有所要求,比如对车的配置、服务、技术等提出了要求。同时,人们对汽车消费需求也提高了,部分消费者入门级车的门槛也抬高到了10万元级别。各家都推B级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支持国内品牌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合资、收购等途径,国内整体造车技术都得到了提升。消费心理也更成熟理性,买车不光看价格、品牌,还要看性价比。这些都给了自主品牌上行的机会和动力。

  长城汽车吉林润城集团总经理崔京淑则认为,从技术水平上来看,自主品牌汽车的确与合资品牌差距很大,但自主品牌汽车在成本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且一定时期内这种优势还会保持下去。

  自主品牌上行这条路肯定会遇到崎岖坎坷,但是正如奇瑞麒麟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杨波在麒麟瑞麒G5上市时所说的,自主品牌一定要向上走,虽然这条路比较艰难,但是这是自主品牌的出路。自主品牌在品牌力上相对处于弱势,但是通过优质产品,最终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成都商报记者 张煜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