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偏乐观 车企有望延续半年报亮丽业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金九银十"偏乐观 车企有望延续半年报亮丽业绩

2010年09月03日 07:5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截至8月底,车企半年报已经“完美收官”。据统计,车企的半年报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现象:赢利正在大幅攀升。

  从5月份以来,我国汽车销量的增长已经出现连续三个月的环比下滑,但反映在半年报上,却是20% 至400%的亮丽业绩增幅。

  那么上半年车企利润来自何处?三季度业绩又会如何?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管是行业专家、流通领域行家还是车企高管,他们对于马上到来的传统旺季——“金九银十”的车市行情都相当看好,特别是汽车节能补贴政策对车市的拉动作用将长期“见效”。

  淡季不淡 旺季又临

  9月1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对记者表示,8月份为传统的汽车市场淡季,但今年8月份中国汽车销量一改连续下降态势,出现明显回升,呈现出“淡季不淡、企稳向好”的繁荣景象。

  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汽车产量“低开高走”逐周递增。“上半月企业适度调控产量,从而有效控制库存,下半月企业积极排产,为即将到来的‘金九银十’汽车销售高峰做准备。”赵航表示。

  “8月的市场表现已经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1.6L以下节能车型的补贴对车市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这一政策的刺激作用将延续下去。”上海最大的汽车经销商集团——永达股份公司副总裁蔡英杰先生这样告诉记者。“9月份是传统旺季,销量增长会较显著。经销商的库存也将下降。”

  赵航也认为,节能汽车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加快了132款节能汽车产品推广,带动了1.6L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的汽车产品结构调整。

  中国车市资深营销专家张志勇建议,节能减排是长期的目标。因此,这种政策应该作为一个长期政策来对待。

  除了节能补贴政策初见成效外,车企对于生产“步伐”都进行了调整。东风集团、长安股份等车企都在7—8月份安排了高温放假、设备检修,这对于进一步降低库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进入‘金九银十’之后,比亚迪三季度在上海地区的销量增幅就将达到30—40%。”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销售总监蔡军这样告诉记者。“在调低了今年的销量目标之后,比亚迪将不再以销量的快速增长为终极目标,而把重心放在了服务、品质方面,也不会以降价为手段促进销量。”在三季度的车企盈利预测方面,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三季度,绝大多数车企销量还会增加,导致车企的利润也将继续增长。降价促销的压力主要会出现在流通环节,车企的利润不会损失太多。”

  利润增长的秘密武器

  那么,车企上半年的利润来源于何处?能延续多久?今年最赚钱和最不赚钱的车企,又将花落谁家?

  从今年上半年的表现来看,东风集团成为国内盈利最多的汽车企业,共获得净利润65.29亿元,同比增长22.7%。上海汽车虽然汽车销量最多,达到177万辆,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是利润率较低的微车,因此净利润总额略逊于东风集团。

  2010年上半年,汽车企业整体增产又增收。比如,长城汽车净利润增长225%,上海汽车净利润增长306%,安凯客车净利润增长更是高达471.57%。

  从半年报的情况来看,2010年中国车企的赢利特征非常明显,即合资企业的赢利能力大大超过自主品牌,来源于合资公司的投资收益大大超过了企业经营自主品牌的利润。

  东风汽车董秘胡信东告诉本报记者,东风利润的高增长主要仍是由合资公司贡献。“上半年,东风日产、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等合资车企的贡献很大。随着神龙等合资公司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推出中高端产品,其利润也水涨船高。”

  崔东树也表示,像一汽、上汽和东风这样的大型车企集团,旗下的合资公司的赢利贡献是主要收益。他们的自主品牌业务一直是贴钱。国元证券汽车分析师闻祥也告诉记者,上半年,长安汽车净利润的高增长同样来自于合资业务利润的同比大幅增加。“长安福特、马自达和江铃控股盈利大增,这些合资企业车型成熟,竞争力较强,盈利能力强于行业增长幅度。”

  与合资品牌利润率继续增长不同,华晨、吉利等自主品牌的盈利能力出现下滑,整体盈利水平仍处于弱势。半年报显示,华晨汽车的毛利率由14.2%下降至11.8%。同样,吉利汽车的销量虽然实现快速提升,背后却是利润率的下滑,上半年毛利率为18.9%,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金九银十”将为自主品牌车企销量继续增长提供机遇,但如何补上利润率这块短板,已经成为自主品牌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宦璐)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