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品牌集体造车 汽车产业“消化不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中外品牌集体造车 汽车产业“消化不良”?

2010年09月07日 09:07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对于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争论近年来一直萦绕在车企的耳边,然而关于汽车行业产能是否过剩,业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存在一定争议。日前,发改委的明确表态无疑为产能过剩再次敲响了警钟。“‘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坚决控制汽车产能过剩。”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在“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的一番话给火热的中国汽车产业泼了一盆冷水。

  据陈斌介绍,2009年,我国实现了1364万辆的新车销售,许多企业纷纷制定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据调查,我国主要30家汽车企业(集团)2009年年底形成整车产能1359万辆,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3124万辆。根据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所了解的规划情况来看,“十二五”末期规划产能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这一表述将产能过剩的箭头指向了2015年,虽然并未直指现在,但潜在的风险不得不让业内担忧。

  现 状

  中外品牌集体“造车”

  2009年疯狂的车市让不少4S销售店赚得盆满钵满,更出现了部分消费者无车可买的罕有现象。借此东风,不少汽车厂家在今年纷纷推出了产能扩充计划。

  最近,长城汽车将扩建目光瞄准了海外。其日前宣布,未来三年,长城汽车将在菲律宾、塞内加尔、保加利亚、委内瑞拉、马来西亚分别建设一家组装厂,总产能将达到10万辆以上。其中,塞内加尔工厂本月底就将下线投产,菲律宾总装厂则将在年底前投产。此前,长城汽车已宣布,其会将2015年的汽车产能锁定在200万辆。

  长安汽车则将眼光延伸至更远的未来。“长安汽车确定到2012年要具备300万辆产能的目标。而更长远来看,长安的目标是年产销500万辆。”日前,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中国汽车整体规模或达4000万辆。

  而今年年初,另一家民族品牌吉利汽车决定,对吉利兰州基地进行一期改造和二期扩建,并将年产能由原先的5万台扩大至12万台,兰州基地的目标则是成为向欧亚大陆桥沿桥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桥头堡。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15年,吉利计划拥有200万辆的产能,并在海外建成15个生产基地。

  合资或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同样不甘人后。福特认为,目前如何提升生产能力才是目前的关键问题。丰田汽车也继续展开扩张步伐。今年5月,一汽丰田总投资额约36亿元的新厂在四川落成投产。这同时意味着丰田在华产能将增加到82万辆左右。而根据媒体报道,丰田将重新启动总投资额约38亿元的一汽丰田长春新工厂项目,并计划在2012年上半年投产,届时,丰田在中国的产能将再次扩充10万辆。

  今年6月,上汽通用五菱同样扩建了基地。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作为该公司在北方地区重要的生产基地,青岛分公司已经启动了二期扩建项目。据悉,到2011年底相关项目扩建完成后,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30万辆提升至51万辆,产能有效提高达到70%以上。

  就在5月,广汽本田也宣布,增城工厂将由目前每年12万辆的产能提升到24万辆,预计2011年下半年完工。届时,广本在中国的总产能将提升至每年48万辆。

  问 题

  “结构性过剩”更准确

  我国汽车企业正在进行着新一轮如火如荼的“造车运动”,对于我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的警钟再次被敲响。发改委明确表示,汽车业的快速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坚决抑制。此言一出,引来人们对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的深切担忧。不过,相较于发改委的担心,汽车行业部分业内人士却持有着不同的观点。

  陈政:我国没有出现产能过剩的状况。准确说法应该是,目前我国出现了结构性产能紧张情况。而从行业整体情况看,汽车生产暂时处于饱和状态,甚至部分厂商处于超饱和状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些企业可能仍在宣布一些扩大产能的计划,但这些产能的消耗在未来不会遇到太多压力。此外,有些自主品牌在产能扩张方面更快一点,这跟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有关,但这些产能最终会不会落实下来,还不能确定。不过,企业不会不考虑现实销售情况而盲目地提高产能。综上,个人觉得,中国目前的汽车行业,尤其是轿车方面,从目前可观察到的现状来看,总体上没有产能过剩的担忧。

  汪刘胜: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目前还处在动态的快速增长中。适当且有一些较高的产能规划是可以的,且在目前现实产能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一些产能扩展的计划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如果汽车行业一直处于饱和状态,对消费者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市场经济下,产能是一个动态的,而且会有一定的富余,当然这个富余是指结构性的富余。

  目前来说不存在这个现象。但从汽车行业性质来考量,阶段性产能过剩应该存在。但必须强调,这是阶段性而不是持续性。所以说,这是正常现象。

  贾新光:就目前的行情而言,中国市场并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首先,要充分相信企业自身。对于产能问题,企业会密切跟踪,做市场预测。因为投资都要寻求回报,企业肯定会比较谨慎。其次,市场本身存在竞争机制,企业要想技压别人一筹,首先就需要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再次,产能并不能跟产量画等号。因为市场是时刻波动的,想要对市场作准确预测很困难。而任何企业在制订相关政策的同时,都会留有一定的产能余地。这个产能的余地除了产能本身外,还包括留有的调节余地。所以,产能是一个动态的量,是可调节的。

  【名词解释】

  产能过剩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至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有学者提出,行业产能过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相对下滑;二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三是行业供给超过了行业需求。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所谓的三个标准与产能过剩有关系,但绝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解 决

  市场可调节“过剩风险”

  无止境的扩张运动,无疑将加剧产能过剩风险。2009年,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0%,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但是2012年之后的产能可能会大大高于市场需求。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未来几年产能利用率将出现下滑态势,在较为严峻的情况下,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可能低于70%,从而出现产能较严重的过剩局面。

  贾新光:目前,市场上依然存在有些车型涨价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在其产能不足的情况下,采取饥饿疗法而导致的。因此,假如出现产能相对过剩的情况,就会引起部分产品的价格竞争。从这个角度考虑,产能过剩对消费者有其益处。在避免产能过剩问题上,企业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及理性的评测预估,尽量对市场的预测精确些。另外,产能规划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最好采取分期建设的模式,这样才可以避免部分重大问题的出现。

  陈政:如果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的话,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地方政府为了推动GDP增长造成的。如果要警惕产能过剩这个问题的话,我觉得最好交给市场和企业自身去解决。目前来讨论这个问题,个人觉得有点夸张了。如果出现产能过剩,首先对于企业来说面对的盈利压力会比较大,其次消费力的不足,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

  汪刘胜:供大于求时,市场就是买方市场,这就会迫使企业通过降价促销的方式来促进销量的增长,因此,对利润会有比较大的伤害。不过,对汽车工业来讲的话,伤害不是特别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件好事,可以提高整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对产品质量乃至于行业发展比较有利。

  焦 点

  新能源车只是“投资过热”

  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业内对其赋予了太多寄望。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生产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现象,新能源汽车未来可能成为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因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大多尚处于研制试验阶段,产业化项目的进度尚处于萌芽阶段,但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在争先恐后地上马新能源车项目,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盲目创造条件也在争先恐后地上,工信部和发改委担心,各地上马的新能源汽车远超过原先规划的50万辆。

  贾新光:新能源汽车其实才刚刚起步不久,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产能。所谓有效产能,是指能够生产并能顺利卖出的情况。因此,在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的情况下,并不能谈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这个概念,最多只能说投资过热。但即使每家汽车厂商都进行了实质性投产,也不必真正担忧。需要怀疑的是,所谓新能源汽车产业过热的说法也不排除想搞国资垄断的嫌疑,毕竟前阵子16家央企刚组织了电动车联盟。

  陈政:新能源汽车方面还不太好说,因为现实需求起来的时间和数量还能确定。另外,对于车企来说,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是一个通用的产能。目前我所了解的状况是,还没有很多整车厂专门投多少产能在新能源汽车上,可能对于一些产业链上,如电池上有一些投得比较多的项目

  汪刘胜:阶段性的产能过剩是很难避免的,除非这个产业不发展。我觉得这个问题,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如果从整车的角度来看的话,很难区分二者,因为在后续的相关工序都是一样的。

  目 标

  汽车大国≠汽车强国

  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现已达1300多万辆,近五年来平均以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全球来看,我国是汽车产业大国,但不是汽车产业强国。在我国汽车产业广阔前景的背后,存在太多的障碍制约着我国成功实现汽车强国的梦想。

  贾新光:确实,中国汽车产业虽然在产量上看似产业大国,但离强国还相去甚远。首先,这体现在我国汽车主要是内销、出口比例很少方面,国际化水平也不高;其次,中国汽车工业存在欧、美、日、韩、中五个国家或地区生产体系共存的情况,具体而言,现在合资产品约占3/4,自主品牌占1/4。这就需要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克服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品牌建设上的问题。

  陈政:政府方面应该继续加大对企业自主创业方面的鼓励和资金投入,虽然目前来说政府做得很多。作为汽车厂商,最重要的是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也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机遇。另外,我国汽车企业在合资方面做得已经比较成功了,但是在零部件产业方面的创新力还不是很足,依然是软肋,因此未来必须加大在这方面的创新研发能力。

  汪刘胜:作为企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零部件问题,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把零部件的自主研发与创新提到一定的高度去重视。另外,在新能源发展上,电机、电控及电池等方面必须有好的发展才能支撑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在国家方面必须辨清相关项目的好坏,从而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到该投入的产业上,去配合支持该产业的发展。(黄烨 史燕君)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