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车事:合资车企"自主热" 电动车空炒概念无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财经中心

一周车事:合资车企"自主热" 电动车空炒概念无益

2010年09月20日 19:39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限行 北京顿现“惊天大堵”

  据媒体报道,9月19日,北京迎来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时代之后的第一个不限行的工作日。之前的几日,北京市区的拥堵路段峰值达到百余条,刷新了限行以来的最高纪录。预计“十一”长假前后,北京市可能会经历3个“最堵日”。有位名人在若干年前这样担忧,“北京城不会得感冒,但总有一天它的交通会得心脏病。”自2003年机动车保有量突破200万,北京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治堵”历程,各种措施层出不穷,可是还是“治本”难。据媒体报道,1994年至2003年,北京交管局对北京市严重堵车路、路段的统计逐渐上升。1994年为36处,1995年为55处,1999年猛增到99处,2003年经过专项治理,仍达87处。

  人车路的矛盾如同滚雪球越来越大,如今,作为短时期内相对最有效的限行眼看也是“能力行将耗尽”,是不是需要出台前瞻性、创新型和系统性的对策?如果出台了这些措施,会不会触及私家车主权益?真是非常棘手又迫在眉睫。所以今日的交通已经是无法负荷这样大幅增长的车流,变得越来越脆弱和敏感,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感慨“堵不忍惨”,网友惊呼“一场小雨,足以击瘫北京交通”。我们呼唤智能科学的交通体系和交通网络早日能够实现。

  合资车企搞“自主”的含金量有多高?

  日前,东风日产正式发布了自主品牌“启辰”。成为继广汽本田、上汽通用五菱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外合资汽车企业。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特别是去年年初,《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首次提出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国家将在技术开发、政府采购、融资渠道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作为企业战略重点,支持汽车生产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国内外并购等多种方式发展自主品牌。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多种方式发展”,言外之意就是在发展自主品牌的路径上,鼓励新的探索,鼓励新的模式,自主品牌已经被“重新定义”。

  在笔者看来,合资车企搞自主,对于合资车企自身来说,是把握政策机遇和进军更广阔的二三线潜力市场的必然选择,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使得对于一直被业界诟病的“市场换技术”的模式有了一个路径的矫正和回归。合资车企的加入,将对国家倡导的汽车自主品牌战略的实施,起到相当程度的补充作用。

  那么消费者对合资自主品牌的期待有多高呢?据媒体调查,不少车主表示,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汽车,吸收了外来技术,汽车性能应该有保证。关键在于汽车的价格,他们更关心会不会比现有的合资品牌汽车有更多优惠,比合资品牌同类型车要低些,最好能与国内民族企业的自主品牌汽车价格相当。但是这也必然会对在二三线市场上唱主角的自主品牌造成冲击和竞争压力。

  电动车概念乱局 离实用有多远?

  目前,电动车关注度空前飙升,除了大大小小的联盟,令人眼花缭乱的种类和新概念也在快速涌现,混合式、插电式、纯电动式、增程式、锂电池、铁电池,铅电池,短短时间内,各汽车企业就给电动车开发出了近十种“驱动模式”,涌现出了多个各自为营的技术体系。就是这样繁多的种类,看着热热闹闹,但真正实用的有几个?专家指出,电动车目前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命名规范,企业自然会根据自身的营销需要,将卖点扩大成新概念进行炒作。乱哄哄,这里笔者只说,企业别只顾着把大把的宝贵时间浪费在琢磨新叫法新噱头上,还是多踏实地钻研钻研技术,概念噱头只能起到暂时吸引眼球,产品中不中用才是最关键的。

  有媒体评论,目前国内企业能够真正运行的、量产化的新能源车寥寥无几,但通用、大众、日产等跨国企业,已经有了可以迅速投入市场的产品。一旦政府将进口新能源车纳入补贴范畴,大批车型进入国内,中国企业将失去对未来仅存的希望。不过,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尚处于摸索阶段,而且技术开发和升级都很快,很难说哪种现有的技术是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所以,面对多个路口和方向,国内电动车产业可别在“乱象”中迷失了自己,贻误了时机。(崔元苑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