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汽车业兼并重组须提高“含金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媒体评论:汽车业兼并重组须提高“含金量”

2010年09月30日 13:54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中,汽车业又列为六大兼并重组重点行业之首,汽车业兼并重组将再次加速!坐拥产销有望突破1700万辆的大市场,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却只是产销大国,而非研发强国。在产能过剩预警中,自主品牌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合资品牌,国外豪华车品牌却能赚个盆钵满溢,加价车型盛气凌人。这些不“和谐”迫切需要拨正!在这样的环境下,现阶段的中国汽车业绝不能再为兼并而重组,必须以技术为导向、为“内强”而联盟,提高“含金量”,这攸关中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航向。

  “四大四小”提法纠正 倡导“全民参与”

  在之前的一轮汽车业兼并重组过程中,提出了“四大四小”以及“国家队”的概念。“四大四小”分别是指上汽、一汽、东风和长安四家年产销规模超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以及年产销超100万辆的北汽、广汽、奇瑞和重汽。按照2009年年初的《汽车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到2012年前,“四大四小”将成为未来国内汽车产业并购的主力;而同时,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将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在今年年底前出台的新汽车产业政策中,将不会再出现"四大四小"的提法,这是一轮全新的“全民参与式”的并购重组。新政将鼓励民资进入、不再论资排辈,政府的角色只是提出一个方向。

  业内专家认为,当下正处于一个并购的黄金期,经历过金融危机洗礼后的汽车工业,在这一轮兼并重组过程中,就应该真正实现以市场、资本、技术为导向的重组模式。企业的兼并重组要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而不是由政府指定某几家企业。

  当前加强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是大势所趋。但现状是汽车业国企大集团至今仍是合资大于自主,而民企多以自主发展为主,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已成为自主品牌发展的主力。国企有较好的研发力量充实民企,民企有灵活的机制,因此国企和民企可选择在自主品牌进行合作,联手开拓国际市场。从去年到现在,一些年国企和民企对接重组的成功案例值得鼓励。比如,广汽集团和吉奥汽车成为国内汽车业国企和民企的首单联姻案例,广汽收购长丰,重汽控股成都王牌,北汽收购宝龙轻汽。

  以技术为王 提高“含金量”

  有数据显示,2009年产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车企,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余由100多家缺乏核心技术、主导产品,产品研发能力弱的非主流车企分得。这些车企恰恰是形成过剩产能的主体,也是潜在被并购重组的对象。但这样的对象,对那些有收购意愿的企业又有多少吸引力?在之前国家推动汽车业重组过程中,一些车企也发出苦衷,“不是我们不想去兼并重组,而是他们真的不值得我们去整合”,“他们要技术没技术、要产品没产品,我们真要买了它,那不等于背上了一个包袱?这样的兼并重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新政放宽范围,充分鼓励跨资本成分、跨企业背景和跨地域界限的兼并重组,前提是实施并购的企业要知道自己的研发方向往哪里走。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并购后效果是不是1+1大于2?因此鼓励民资进入的重点应该是新能源技术等科技含量高的领域,这样才能保证回报并促进民企竞争力的增强,从而增强民营资本的积极性。

  兼并重组的动力从何而来?

  有媒体评论,市场竞争加大、生存存在困难时,才会自觉接受市场的现实。企业怎么样才有重组的动力呢?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在政策的刺激下的爆发式增长让很多经营困难的中小车企死而复生,却也加大了兼并重组的困难。而这次《意见》中鼓励的民企介入并购,吉利表示“对民营资本是好事”但也坦承,以目前民营企业的资本体量,参与国有大型汽车企业整车制造项目的重组,并不太现实。有强烈做大意愿的国有车企的并购也不顺利。在福汽、众泰汽车等潜在被收购对象明确表示不会被重组时,北汽也很无奈。还有广汽与华晨的重组风波。民企缺乏动力、国企又难破区域隔阂。

  还有不少业内人士担心,中央制定统一的利益协商方法,很难适用于所有企业,而如果无法具体落实分配方法,被兼并企业所创造的利益最终还是会被分割,导致新政策又会成为过场似的形式主义。而对于兼并重组过程中的实施主体(即汽车企业)来说,他们的利益如何保证?除了来自政府的推动外,企业自身的兼并重组动力又从何而来?

  新一轮中国汽车业兼并重组潮已经启动,政策发出重重利好导向,给了车企更大自由发挥空间,当然在实施中的利益驱动和协调难题还会伴随,但是希望国内车企能够打破藩篱,放下身段和狭隘思想,主动积极探索有利于双方的合作模式,从中国汽车工业做大做强的“大利”出发,提高技术实力、扩大资金规模、增强竞争力。(崔元苑)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