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东风裕隆:10年押宝15款电动车

2010年11月11日 10: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华创车电电动车研发部经理任永耕看来,中国的台湾就好比美国的加州,是最具模范效应的电动车市场。“台湾很小而且是一个岛,车子跑不出去,纳智捷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的续航里程约为300公里,在岛内做充电设施布局会很容易,电动车在这里有着非常理想的运营环境。而大陆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很远,电动车在一个城市内部的交通运行中,将发挥最大的效益。”

  作为裕隆集团下属的研发中心,成立6年时间的华创车电已成为台湾汽车研发的领跑者。该公司由裕隆集团和台湾一开发基金联合创立,成立资本为新台币50亿元,主要为裕隆旗下的自主产品进行整车研发,并将汽车电子技术作为其核心竞争优势。2006年,公司在台北新店厂区建立了台湾首座整车设计中心。

  台湾相关部门技术处推出的业界科专整车计划,旨在增强台湾汽车的自主研发实力,该计划由华创车电总负责,而电动汽车开发则是其中的重点。任永耕认为,要推行电动汽车,政府的辅助必不可少,因为电动车是一个前瞻性的技术,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完全掌握的,现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汽车企业对电动车的态度也很积极,形势非常乐观。

  “未来两三年是电动车普及非常关键的时期,若能把成本和营运模式建立起来,电动车将有望获得极大成功。”任永耕表示,汽车企业押宝电动车绝非赌博,而是认准了未来,巨大的投入是对未来的理性投资,对电动车关键技术的投入,很可能让中国抓住领先于世界的机会。

  将台湾的电动车开发经验引入大陆,是华创车电乃至裕隆集团的首要任务。今年9月底,东风汽车与裕隆集团在北京正式签约建立合资公司,决定引进并共同打造自主品牌纳智捷,希望通过IT科技的广泛应用来改变中国汽车产品的整体性能水准,将纳智捷打造成“华系车”的旗帜品牌。

  在合资公司的计划中,纳智捷品牌下的SUV、MPV、轿车及纯电动汽车将在大陆陆续上市。2011年年中,将上市首款SUV产品;2012年推出首款电动车,并将实现每年两款新品的投放。

  目前,纳智捷品牌已在台湾投产了MPV与SUV两款产品,今年6月上市的纳智捷SUV月销量在千辆以上,9月销量达到1200多辆,超过本田CR-V与丰田RAV4,跃居台湾SUV销量榜首。受限于裕隆汽车的产能,目前台湾市场上仍有2000余份订单未消化。

  据了解,目前台湾一年的乘用车销量为20余万辆,而大陆汽车市场的销量已经进入千万量级区间。裕隆集团对纳智捷在大陆市场的未来发展颇为看好,特别是电动车,大陆有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及消费补助等方面并不亚于台湾。

  上周,东风裕隆在深圳第25届世界电动车大会上,展出了MPV、SUV和CEO三款电动车以及电动概念车Neora。纳智捷电动车均采用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组,采用220V充电,提供高达40kWh的电能来源;其高性能电动感应马达借由电能产生旋转磁场驱动车辆,最大功率180kW,最大扭矩265N·M。纳智捷电动车的能耗仅为 11.43kwh/100km,0~100km/h 加速仅为8.9秒,最佳节能模式下续航力高达350km以上。

  任永耕说,除了乘用车之外,华创车电还将把电动车技术应用在东风的卡车及客车平台上。针对大陆市场的城市环境,电动商用车无疑是最适合量产及广泛推广的产品门类。

  据东风裕隆介绍,纯电动车的能源效率约为混合动力及柴油车的1.7倍,是汽油车的2倍,若以再生能源发电,总效率更可高达79%,是兼具经济与环保的首要选择。而无论是混合动力车还是增程型电动车等过渡型产品,都具有汽油引擎,都会在使用中产生二氧化碳排放。

  任永耕认为,降低电动车成本的最佳方法,就是在营销上把电池和汽车分离。汽车本身的成本与汽油车是一样的,电池采用租用模式,那么租用电池的费用绝对不会高于汽油车的燃油成本,这还没有包括政府对电动车的福利补贴。“汽车行驶同样的距离,用电成本是用油成本的十分之一。现在就是电动汽车发展最好的时机,以东风裕隆的技术水平,未来如果以电池租赁的模式运营,无论是在购买还是使用成本上,电动车都可能做到比汽油车更便宜。”

  任永耕表示,目前纳智捷的电动车电池基本上都由台湾厂商生产,但在大陆销售的电动车,其所有零件都将在大陆采购。此外,已成立的东风裕隆研发中心将承担未来多数车型的研发任务。这种合资建厂即建立研发中心的做法,在业内极为少见。

  据了解,东风裕隆未来10年规划中的产品共有15款,已成型的有8款,所有产品均有电动版本。“未来就是电动车的天下,这是绝对没错的。”任永耕说。(王超)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