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大经销商:追高端豪华品牌是否就灵?

2010年11月16日 16:04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市场竞争的严酷,迫使经销商们不断做着经营策略的改变。大经销商集团不断涌现,其经营模式正在寻求突破。日前记者获悉,北京百得利汽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得利”)即将放弃经营了3年的大众化品牌,迹象显现其将转而寻求“全面高端”。

  据悉,百得利将把位于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亚市”)的斯柯达4S店改造成一个豪华品牌的展厅,而位于海淀区定慧北桥附近的斯柯达展厅或将改造成为沃尔沃4S店。对于上述情况,记者联系了百得利相关负责人,但该负责人以负责对外宣传的负责人不在北京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即将退网大众化品牌

  日前,记者在百得利位于海淀区的总部看到,百得利海淀的斯柯达店已经停业,展厅里空无一车。店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在这里为车做保养的斯柯达车主可以选择到其他斯柯达4S店做保养。“已经停业几个月了,还没有接到通知说未来做什么。”店里值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不过,据接近百得利的人士透露,百得利很有可能将海淀的斯柯达店改造成为沃尔沃的4S店。“这家店用来做维修、保养的车间租金太贵,海淀的斯柯达店虽然销售情况不错,但由于租金较贵,盈利性一直不高,这也是百得利最为头疼的事情。”上述消息人士介绍说。

  虽然百得利海淀斯柯达店的未来还没有确定,但百得利已经做好了改造亚市斯柯达店的准备。

  “明年,百得利将开始改造亚市斯柯达店。”据消息人士介绍,百得利老总已经和亚市的相关负责人商量过改造斯柯达4S店的事情,大概在明年年初就将开始动工。

  在亚市斯柯达4S店记者看到,这里的销售正常,到店看车的消费者络绎不绝。不过,据京城其他斯柯达4S店的人介绍,百得利的亚市斯柯达4S店已经2个月不从厂家进车了。“百得利的亚市斯柯达4S店主要从京城的其他斯柯达4S店‘拼车’,和二级经销商差不多。”

  据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百得利想继续做斯柯达品牌,那也很难了。“厂家对4S店的库存有规定,像百得利亚市斯柯达店的库存应该保持在300辆左右,即使百得利现在想重新经营斯柯达品牌,也必须先把之前亏欠的库存车补齐。”

  “百得利亚市斯柯达4S店已经2个月不进车了,至少得补齐2个月的销售量,也就是600辆。”据另一位斯柯达店的人士透露,由于厂家年初时会和4S店签订销售目标协议,按照百得利亚市斯柯达店的情况,该店每月的销量应该保持在300辆左右,遵循每月销量和库存量1:1的原则,百得利亚市斯柯达4S店的库存量必须保持在300辆左右。

  追高端豪华是否就灵?

  对于百得利退网斯柯达,京城其他斯柯达4S店的负责人表示了不解,“斯柯达3年来的发展一直很好,百得利斯柯达也是斯柯达的全国销量冠军”。

  数据显示,自进入中国以来,斯柯达品牌连续2年实现了销量翻番。而今年以来也持续保持了这种良好的市场发展势头。

  虽然斯柯达前景不错,但百得利旗下其他品牌的盈利能力似乎更高。据悉,百得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团化汽车销售服务企业之一,集多品牌的整车销售、维修服务、零配件供应、信息咨询于一体,其旗下的4S店以豪华品牌为主,包括保时捷、奔驰、奥迪等。

  资料显示,2002年,百得利成为奥迪进口汽车在华北地区总代理,并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亚洲最大的奥迪展厅;2003年,在北京建立保时捷在中国的第一家3S中心,成为保时捷品牌在华北地区惟一的授权经销企业;2006年,在天津建立第一家广汽丰田4S店;2007年,在北京建立第一家斯柯达4S店;2007年,在天津建立第一家保时捷3S中心;2009年,在北京建立奔驰海淀店……

  “中升集团的收购可能也是百得利放弃斯柯达品牌的原因之一。”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据悉,日前中升集团发布公告称,集团收购百得利50%的股权,双方成立百得利(中国)投资境外公司。新公司在2015年年底前预计涉及的投资总额最高为30亿元,所有投资均用于新设立4S经销店,主要从事经销欧洲高端豪华汽车品牌。

  “虽然豪华车利润高,但百得利也有自己的苦衷。”据透露,为了拿到年终的返点,百得利斯柯达店每年都会从厂家多订一些车,无奈今年销量不佳,人员跳槽严重,所以已经基本无望拿到年终厂家返点。而这也很可能是其不得不放弃斯柯达品牌的原因之一。

  此外,针对百得利这种惟高端豪华的做法,有圈内人士打探其是否转让4S店,也有业内人士质疑:做“砸”了盈利能力不错的大众品牌,就一定能做好众豪车吗?(钱瑜/文 田艺/漫画)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