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放开股比 攻陷中国汽车的“马其诺防线”?

2010年11月18日 15: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汽车合资股比问题,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业内争议最多、也是最激烈的话题,稍有风吹草动就要拿出来炒一炒。原因在于“50对50的股比”是跨国公司一直想攻陷的“马其诺防线”,所以攻防双方都很坚决。本轮炒作的由头,缘自被刘世锦本人业已否认的一句采访谈话,足以见得完全是借题发挥,“无事生非”罢了。

  “50对50股比”的合资公司泛滥,是中国汽车业的一大特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决心发展汽车工业,由于基础太差,需要国外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但是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作为一种交换条件,成立合资公司,是所谓“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之一。

  最初,中国汽车市场尚待发育,合资公司的经营状态都不是很好,跨国公司有些三心二意,德国大众甚至不愿和中方共同承担销售业务,上汽只得自行组建销售公司,当然也不愿意持有更多的股权。德国大众在上海大众仅有25%的股份,在一汽大众至今也只有40%的股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一汽大众发展最为困难的时候,有两年时间一汽大众的业绩都不计入大众集团的合并报表,大众甚至一度萌生了撤资的想法。其他,像广州标致,标致股份是22%;当时国家批准投资130多亿元建立的神龙公司,雪铁龙持股仅有28.875%,北京吉普公司,美国吉普最初股份是31.35%。这些都是记录在案的历史,大家查一查,就知道我们所论不缪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入世前中国保护政策的庇佑,合资公司特别能赚钱,几乎成了印钞机,跨国公司才不断提出增加股份的要求。中方虽然也想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得不做出最大的让步。于是由大众始作俑,其他跨国公司顺势而上,就出现了今天清一色50对50的合资局面。

  股权50对50,既是中外双方妥协的结果,也是中国能接受的底线。

  今天人人心里明白,合资公司生产的是由外方直接拿来的“全球产品”,使用的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品牌”,多少有一点开发能力,也被跨国公司纳入了他们的“全球开发体系”。外方不仅全面掌控着核心技术,也掌握着采购配套大权,象大众,更干脆把发动机和变速箱从两家合资公司分离出来,另组由它绝对控股的独立公司生产。在现实的合资公司中,50%的股权成了中方最后的生命线,突破50%的股比,这最后的生命线就要失守,前景就是外方独资,中方所有的只是被外资雇佣,打工挣钱的就业机会了。当然就个人而论,有人也可以做到“打工皇帝”,身价百倍,甚至比在中资企业过得还要滋润,但这还是几代汽车人所追求的“中国汽车业”吗?

  诚如一些人所言, “入世”放开,中国汽车原先担心的“全军覆没”没有出现,而且做到了世界第一汽车大国。但是我们扪心自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第一”?是跨国公司品牌充斥市场的“世界第一”,是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最大市场的第一。这是跨国公司的辉煌,我们不过是在掠人之美罢了。

  只要回顾一下历史大家就清楚,当年不准自主品牌、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汽车领域,管理部门的考虑意在防范“散乱差”,而并非担心“国企输不起”。反对“散乱差”,一直是我们汽车管理部门坚定不移,也是持之以恒的思想。再说,那时候,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国企自身,感觉多么好,比如一汽,一直自称“共和国长子”,“中国汽车的摇篮”,他们会把一个初出茅庐,甚至还没出茅庐的自主品牌企业放在眼里?直到本世纪初,上海通用总经理还拒绝与李书福握手,他是出于内心恐惧,还是出于轻蔑?直到今天,恐怕也没有几家国企担心竞争不过民营企业。

  在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中国汽车管理部门在坚决不让国内企业进入汽车领域的同时,却对外资敞开了大门。早在中国入世之前,世界上大型汽车公司就几乎全都进入了中国,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汽车合资公司。这种政策早先在业内被讥讽为“宁予外人,不予家奴”,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吗?由于中国自主轿车企业进入市场很晚,中国入世前的汽车保护政策,真正受益者是跨国公司。

  当然放开股比肯定更加有利于市场竞争,但这究竟是有利于谁家竞争?合资公司由跨国公司绝对控股,或者干脆就是独资公司,没有了来自中方的“牵制”与“干扰”,完全由外方说了算,决策自然会更加高效,跨国公司的意志更容易在中国市场体现。但那时中国企业已经被OUT,竞争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角逐,我们只是作为看客,给人家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而已。对这样的市场前景,跨国公司自然十分神往。令我们不解的是,这“落地人头称快刀”式的快感却来自“我们自己人”!

  再退一步,往小一点讲,每每有新车型上市,汽车公司都要花费数千万元,极尽奢侈豪华之最,不难看出汽车是一个多么赚钱的行业。现在合资公司虽然生产销售跨国公司品牌产品,中国还能依照股本分得一点利益,如果跨国公司完全独资了,赚的钱全都装进人家的荷包,中国岂不连这一点蝇头小利也得不到,完全彻底做“国际白求恩”了吗?

  中国不是扬言要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吗?难道只有跨国公司全都到中国办了独资企业,中国成为所有跨国公司品牌的世界第一大市场,中国才算是“汽车强国”了吗?难道中国人只能用跨国公司做我们的脊梁,才能“傲然挺立于世界汽车之林”?

  直到去年中国自主品牌轿车销量也不过457.7万辆左右,不仅品牌美誉度不能与跨国公司产品相提并论,产品技术和质量也有明显差距,两者不在一个竞争平台上。放开股比的所谓“公平竞争”,就如同让今天中国的“农二代”与“官二代”同台竞争一样,其实是包含了最大的不公平,因为大家起点不一样。我们知道,即使在最公平的国际体育赛事上,项目也还分男女组,还有少年组、成人组的区别,为何在中国自己的市场上,中国自主品牌就不能享受到真正的公平?

  中国汽车是靠引进外资快速发展起来的,主张放开合资股比的想法,实际上也是不想转变发展方式的表达,他们要延续合资模式,让合资公司在中国长命百岁,永不落幕,让跨国公司品牌更多的占领中国市场,这与中国走向“汽车强国”的目标只能“渐行渐远”。中国要成为“汽车强国”,最终要靠自主品牌,就要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支持自主品牌。

  至于有民营企业也表示支持放开股比,原因在于他们一直从事低端产品生产,他们感受的直接压力来自国内自主品牌,而非跨国公司品牌。此外在资源获得方面,他们总是没有国企的优势,由此心中生出许多怨恨,他们最想排除的竞争对手首先是国企。这有点象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新天子首先下毒手的正是自己的同胞兄弟。中国古语说得好:“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 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程远)

参与互动(0)
【编辑:赵婕】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