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商家趁机变相加价 猛“宰”车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部分商家趁机变相加价 猛“宰”车主
2009年12月04日 11:15 来源:大河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浑水摸鱼、趁火打劫历来是乱市中商家的伎俩,而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市场煎熬之后,车市中不少人开始利用今年市场的紧俏和消费者急于购车的心情,开始把手伸向消费者的腰包,赚取车价之外利润。

  车市又闻加价声

  尽管汽车经销商都表示,他们也在尽最大可能,从厂家争取现车资源,尽早让客户提到现车。但在目前求大于供的形势下,记者也注意到,有不少精明的车商开始针对眼下市场上热门车型玩起了加价销售或变相提价销售等手段,“宰”起了车主。

  “现在没有现车,提车还要等一段时间,具体时间我也没法给你确定。”今年汽车销售火爆,消费者购车需排队已成普遍现象,尤以1.6升排量为“重灾区”,订车后大多数要等半个月以上才可提车,而“提车难”又催生了车市的“加价”行为,这更给“牛市”行情添了一把柴。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一些4S店,如果想早提车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得另外付出不菲的代价:加价数千元甚至三五万元,你就有可能比别人早提到车,甚至可以提现车。而据知情人士称,就连一些三四万元的微型面包车,部分车型已经加价到3000元。车市疯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一心想要年底买辆车的孙先生上周在郑汴路汽车市场看车,在市场上逛了一圈,发现他想买的车订单都已排到明年2月份了。“不过,销售员暗示我,想早点提车也不是没办法,只要多掏5000元加急费立马就能提到现车。”孙先生很气愤地说,“多掏钱就有现车可提,这明摆着是逼着我们多花钱买车。”

  相对于孙先生的5000元,来自平顶山的林周祥付出得更多。开了一家公司的林先生想把自己的座驾升级换代,几经比较看中了一款高端轿车,但被告知现在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春节之后。如果想要在春节前提车也行,但得交两万元的加急费,在与销售经理几番交涉后,最终林先生以多交1万元的价格从4S店提到了现车。“没办法,这马上就到了元旦和春节了,正是与客户联络感情和拜访客户的关键时刻,急着用车啊,与其多交两万到春节前提车,不如一步到位提现车。只是这钱拿得有点不明不白,让人心里很不舒服。加钱能提到现车,说明4S店不是没车,而是待价而沽。我也是商场上的人,从市场的角度也许无可指责,但这种做法,多少有点乘人之危吧。”

  对于加价行为,一家4S店销售人员则解释说,现在该店压了几十辆车的订单提不到货,如果再接受预订将无法保证客户的提车时间,所以现在店里以加价的方式控制新增的订单。

  据记者了解,目前车市中不少热销车型因货源不同,加价的数额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

  商家增配挣大钱

  “三个月我等不了,但想早提车就得加装8000元装饰。”正在某4S专营店看车的王明军告诉记者,“我根本不需要装潢,凭什么买‘裸车’就要等这么久?”他转而咨询了另一家同一品牌的4S店,得到的回答是平价提车同样需要等三个月,想早提车就得交3000元的加急费,“我觉得经销商就是利用了我们提车心急的心理赚钱,想尽快提车,就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太郁闷了!大家都说年底买车是一年中最优惠的时段之一,可是我熬到现在,不仅没有等到优惠,反而被车商要求多加5000多元买装饰品,否则就没现车可提。”读者林小姐也向记者大吐苦水,“本来想年底购车有优惠,真没有想到今年车市这么反常。”

  除了这种明目张胆加装饰,有些经销商的手段就高明了很多:为了从有限的车源中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少经销商便开始花心思推出自己加装配置的“增配车”。他们以增配加价这种更加低调的方式来变相加价,而这种加价方式相对来说也因为更为隐蔽而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据记者了解,这种方式尤其以高端车和市场上紧俏的车型居多。

  在花园北路的一家日系品牌4S店内,记者发现展厅中摆放的展车,热销的两款车型都是经过“增配”的。其中,低配车型加装了6碟CD、倒车雷达、真皮座椅等设备,高配车型则安装了DVD等设备。这些原车配置单中没有的物品,都是由经销商自己加装上去的。销售人员表示,目前在该店的车型,都是经过“增配”的,如果不选择这些“增配”车型,预订原车则需要等待2个月左右。至于价格,经过增配的车辆,都比原本的车辆高两万到三万元不等。而据知情人士称,他们增配的这些配置,市场上的真正价格不过两三千元而已,至多不超过5000元。

  “这无异于抢钱啊,比暴利还暴利。”一位来此看车的消费者摇着头苦笑说,“现在做个消费者真难,要么在等待中煎熬,要么在金钱上受伤,这种事让我非常怀念前两年汽车商家争相打价格战的时候。那时候我陪一朋友买车,三家4S店转下来,价钱就搞下来万把块,现在不加价或者能早提车就谢天谢地了。”(孙亦舒 谢元利)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