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谋求沃尔沃100%股权 三大中资银行可望施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吉利谋求沃尔沃100%股权 三大中资银行可望施援
2009年12月02日 09:3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尽管10月底福特已宣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为沃尔沃轿车首选竞购方,而且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也亲自率团与沃尔沃员工进行了面对面对话,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融资渠道,仍然是吉利洽购沃尔沃事项的“最高机密”之一。

  外界普遍预测,吉利收购沃尔沃将耗资15亿至20亿美元左右。为了顺利将沃尔沃揽入怀中,吉利除了自身筹措资金之外,至少还要从外部引入10亿美元以上资金。此前,英国洛希尔投资银行,曾被业界预测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贷款行。但随着吉利最近多次公开强调其收购沃尔沃得到了中资银行的支持,除本报此前独家报道过的建设银行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将参与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外,中国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也逐渐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资助者名单中“浮出水面”。

  三大行可望援手吉利并购沃尔沃

  知悉吉利收购沃尔沃内情的消息人士昨日透露,吉利控股正在向几家中资银行寻求至少10亿美元的贷款,以应付其涉资18亿美元的收购沃尔沃竞标。而来自银行界的消息显示,目前至少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三家中资银行同意为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融资。

  昨日,吉利控股沃尔沃项目新闻发言人袁小林的电话长时间处于关机状态。中国银行相关人士向本报表示,目前不太清楚这方面的情况,中国建设银行相关人士则表示,已听闻相关消息但拒绝对消息的真实与否发表看法。

  引人关注的是,被“批露身份”四大中资银行和相关机构中,中国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外汇贷款机构,建设银行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贷款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为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府全资拥有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则是国内首只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进出口银行负责人此前曾多次表示,“支持国内汽车厂家参与国际收购!”

  在几大资助机构浮出水面之前,吉利控股刚刚于上周五披露了与福特谈判收购沃尔沃的相关进展。除了强调吉利收购的是沃尔沃轿车的100%而不是部分股权之外,吉利控股沃尔沃项目新闻发言人袁小林透露,在收购的知识产权方面,吉利控股也与福特达成了相关协议。“沃尔沃将保有其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以及为实施既定商业计划所需要的所有福特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吉利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并有权使用大量知识产权,包括沃尔沃安全与环保方面知识产权”,袁小林强调。

  “吉利版”沃尔沃复苏计划核心在中国

  而在此之前,吉利控股已为沃尔沃制定了雄心勃勃的业务复苏计划。根据该计划,未来5年内,沃尔沃在全球的销量将达到100万辆,而未来3到4年,吉利控股将为沃尔沃增添2到3款更大更豪华的车型。同时,吉利控股还将为沃尔沃在中国建立一家年产能力达到30万辆的工厂,该工厂所生产的沃尔沃车型三分之二在国内销售,三分之一销往其他亚太国家。吉利在沃尔沃复苏计划中强调,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潜力应至少在20万辆左右,而不是目前的仅仅1.2万辆。

  知情人士透露,吉利为沃尔沃制定的复苏计划的核心在中国,但也为欧洲和北美等沃尔沃传统市场推出了新的业务计划。吉利希望,未来5年内沃尔沃的全球年销量能达到100万辆的水平,而不是目前的40万辆左右。吉利控股也希望能全面利用沃尔沃在欧洲的产能,为欧洲及北美市场生产60万辆沃尔沃轿车。而尽管吉利提出在中国建设年产能力30万辆轿车的新厂,但也同意将把生产高端发动机的工厂留在瑞典,以此缓和瑞典方面对工作流失的担忧。

  而自11月中旬起,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更是率团远道万里,从北京到伦敦,再到比利时和瑞典,不仅拜会了两国分管工业和能源的副首相,同时还面对面地与比利时、瑞典工会领导人和沃尔沃管理层和工会代表举行了会谈,并且向他们郑重承诺,“吉利不仅将继续在欧洲发展沃尔沃的业务,而且还会扩大目前的规模!”

  据了解,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独好而其他市场不是增长缓慢就是持续低迷的特殊市场环境下,沃尔沃管理层、工会成员及普通员工基本上都表示了理解。但对他们来说,最想知道的就是吉利制定的沃尔沃未来发展规划、吉利能对沃尔沃在瑞典、比利时的工厂生产做出何种承诺、吉利能否说明收购资金的来源以及收购是否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等等。

  据悉,在李书福上月中旬的巡回拜访中,对除资金来源之外的诸多问题,都和瑞典、比利时和沃尔沃工厂方面进行了坦率的交流。而此番几大中资收购支持机构的出水,相信更加可以打消瑞典、比利时和沃尔沃工厂等多方面的疑虑。(朱中齐)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