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汽车企业并购的知足与知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小议汽车企业并购的知足与知止
2009年11月10日 10:20 来源: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三国演义》的第一句话就气势不凡:“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既有哲理又有力度的14个字,奠定了四大名著的地位。

  其实在汽车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来都是分了合,合了分,企业之间的并购不断。10月28日,福特公司对外发布正式声明,宣布中国吉利控股集团为沃尔沃汽车公司的首选竞购方。此外,中国汽车要购买欧宝、悍马的消息,也再次引起国内民众的关注。汽车业当然也脱不了天下大势的规律。

  事实上,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汽车业发生了大大小小数十起汽车并购案。分分合合,看似杂乱无章,但总体的一个规律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一个定论是,“世界上那么多并购重组的案例,成功的不到一半。”

  1998年,奔驰与克莱斯勒达成协议,完成了世界汽车史上规模最大、资金最高的一次并购。但由于双方品牌理念不同,产品线缺乏互补性,双方技术共享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双方的合作充满艰辛,并最终“各回各家”。1989年,通用以30亿美元收购了萨博。结果是,一直到破产,这30亿美元也没有挣回一美分。2003年,上海汽车斥资5亿美元入主了双龙 这家长期亏损的韩国汽车生产商。然而2008年,上汽公布的年报中显示,其在双龙业务上亏损30.76亿元人民币。不得不甩掉这烫手的山芋。

  其实,企业是一个天然获利的经济组织,也存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或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彰显和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矛盾、问题和困难,要解决和克服这些矛盾、问题和困难,并购重组也不失是一种摆脱将要来临的灭顶之灾,获得重生的手段。

  但是,并购显然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并购的问题不是说有了钱就能做到。从国际上来看,奔驰那么强的技术管理能力,并购克莱斯勒到最后还是分手。汽车企业并购后,能否消化、能否实现盈利、能否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让并购的前景扑朔迷离。TCL并购了法国的汤姆逊,最后扔掉了十几个亿回来。还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下降了70%,这其间除了金融危机的因素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西方作为全球并购中主力在并购过程中的频频受挫。

  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到国外去收购汽车企业的难点在于,相当多的品牌在出售时,都像极了一句歌词“离开,为了更好地回来”,所以注定了中国收购方很难驾驭。这一点在欧宝收购案中表现明显:德国政府更加倾向于来自加拿大和俄罗斯的麦格纳/Sberbank组合。而通用方面,则希望RHJ国际公司能够完成收购,原因是,在RHJ的收购方案中预留了通用能够在Opel品牌重新盈利后再次买回Opel的可能。看来即使通用身处困境,仍然不希望失去Opel这个优质资产。这样的想法,让收购方不得不长个心眼。

  老子《道德经》中说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该知足、知止。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迨,可以长久。这倒不是让企业丧失斗志,而是在任何行动之前要有充分的考虑。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