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车企同时出手 并购方各取所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两大车企同时出手 并购方各取所需
2009年12月30日 09:17 来源:楚天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汽车企业纷纷陷入生产经营困境。与此同时,中国车企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具有标志意义的是中国汽车产业今年首次越过产销1000万辆台阶,全年有望突破13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

  这与全球其他市场低迷发展的颓势形成鲜明反差,也为一些国际品牌此时被中国车企并购作了经济环境方面的注解。

  12月23日,中国汽车企业的两起并购事件,给一路高歌的2009中国车市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2月23日晚,李书福登上央视“2009年度经济人物”的颁奖台,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手中接过奖杯。当晚,吉利和沃尔沃同时发布信息:双方就沃尔沃交易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并预计2010年一季度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2010年二季度吉利汽车集团将完成收购沃尔沃的交易。

  12月23日上午,北汽收购萨博知识产权新闻发布会召开,宣布北汽成功收购萨博部分资产,交易金额为1.97亿美元。

  “婚礼”明年办,吉利“求爱礼金”20亿美元

  吉利收购沃尔沃曾被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称为“农村青年吉利向电影明星沃尔沃的示爱”。尽管传闻沸沸扬扬,但是吉利究竟如何对沃尔沃进行收购,至今不得而知。吉利表示关于交易的更多细节,将于2010年第1季度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后对外公布。

  在吉利和福特双方宣布谈判完成的同时,李书福在公开场合表示,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吉利和沃尔沃还是两个品牌,“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会有两套经营管理班子服务于不同的消费群体,沃尔沃的总部仍然设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这意味着,吉利如果成功收购沃尔沃,最大的变化在于沃尔沃的老板将变成李书福,此次购买的金额将在20亿美元左右,其他一切,估计变化不大。

  北汽买的是“平台”

  在新闻发布会上,北汽表示,首先他们买到了三个重要的平台:Epsilon平台、GM2900平台、GM2400平台。今后北汽将在每个平台均有两款以上车型。同时,北汽还购买了萨博三个主力车型:93三厢、95三厢、95两厢。

  除了平台,北汽还从萨博手中购买了2.0L系列、2.3L系列共八款发动机。目前国内大部分2.8L-3.5L发动机的性能还无法和萨博2.3T的发动机相媲美。因此这些发动机的引进将为北汽自主品牌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北汽还购买了萨博的两款变速箱—F25、F35。变速箱的引进将进一步加快北汽自主品牌研制的步伐。

  据中国汽车技术中心通过两年的调查统计,国内开发一款同类车型需6-8亿元人民币,开发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如果委托国外开发则需要10亿元人民币左右。后续的开发和技术费用相加,也将超过12亿人民币。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汽以15亿元人民币代价取得了30—40亿人民币的产品开发成果,并最少节约了5—6年的研发时间。

  弥补自身短板,收购方各取所需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对媒体表示,北汽并没有收购萨博品牌的想法,看中的只是萨博的技术,并将其用于自主品牌的建设之上。徐和谊说:“因为我知道挂上它的(指萨博)品牌,几乎等于给别人打工,我就是要它的知识产权,发展我们自己。”而在国际化这一块,北汽将坚持使用自家的大品牌“北京牌”。

  此前的12月初,吉利在北京公开宣布,吉利将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沃尔沃将保有其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吉利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并有权使用大量知识产权。李书福表示,吉利收购沃尔沃“肯定会有文化差异,但是如果引导得好,使用得当,会产生混血的优势”。

  收购资金来源明晰

  据了解,中国银行与北汽签署了200亿元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中信银行为北汽收购萨博提供了全部资金贷款。通过自筹、政府拨款等方式,北汽明年大约能拿到330亿的“援助”资金。北汽之所以在萨博、福汽等兼并案上接连得手,主要得益于资金和政府的支持。

  而吉利方面则一直未就收购资金来源做明确解释。2009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实现净利润5 .595亿元人民币,虽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0%,但是与沃尔沃的亏损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这也是吉利此次收购受到质疑因素之一。不过,李书福似乎毫不担心资金问题,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吉利汽车的股价已经从最低的一毛五港币回升到了现在的四块五,意味着吉利的市值从30亿港币恢复到了300亿港币。” 记者张奕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