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丰田“召回门” 中国车企应当不寒而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面对丰田“召回门” 中国车企应当不寒而栗
2010年04月09日 20: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做客本网,说到丰田“召回门”时,提出中国自主品牌和跨国品牌赛跑的过程中,都会丢掉一些东西,发人深省。中国自主品牌刚入市时,和跨国公司品牌互不搭界,因为大家不在一个细分市场。自主品牌车子做出的价位,跨国公司做不出来;跨国公司产品的品质,自主品牌也达不到。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中国自主品牌的本事不断提高,能力和跨国公司在不断接近,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迫使它们的产品不断降价,和自主品牌越来越接近。所以大家在细分市场上开始重合,短兵相接,因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自主品牌要提高车的品质和性能,品牌向上走,肯定要加大投入,成本就会有所提高;跨国公司为了和中国自主品牌竞争,就要降价促销,利润空间减小,要控制成本,投入就会相对减少,产品品质就会受到影响。中国自主品牌会失掉一些成本优势,而跨国公司品牌则会丢失一些品质优势。我理解这就是左延安先生所说的“双方都会丢失一些东西”,这也是一种经济规律。

  但是,双方在失去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得到一些东西,竞争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跨国公司会学到中国自主品牌低成本运作经验,中国自主品牌则会吸收跨国公司控制产品品质的能力。这样大家在竞争中都有提高,这是变化,是好事,最终是消费者受益。

  中国自主品牌受压抑时间很长,因为受压抑,所以就会爆发,加之中国市场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保持“理性”,慢慢地来,一方面需要很大的“定力”,一方面也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你的发展速度过慢,就很容易被别人超越,甚至淘汰,一般企业都不会这样做。所以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大家发展都很快,不仅是自主品牌,跨国公司发展比自主品牌还要快。在中国,所有汽车企业都很躁动,都在不遗余力地扩大生产能力,并不单单是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急于发展,一是客观上有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有买车愿望,也有条件买车,二是在市场上不具备规模就很难生存,所以企业都有做大的本能冲动。一般说来,市场都是金字塔状,低端市场需求最大。自主品牌起步晚,产品相对低端,市场发展空间大,中国还是穷人多,目前扩大规模相对容易。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是低端产品起步的,所谓“老三样”的桑塔纳、捷达、富康,都是低端车。

  丰田总结召回教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扩张太快,现在看,中国市场上哪家扩张的规模不快?中国自主品牌,或者说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扩张速度都比丰田快得多。从1980年的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由20万辆增长到1360万辆,短短30年规模扩张了68倍,这是汽车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速度。丰田从上世纪70年代年产200万辆,到去年不到800万辆,也就扩张了几倍。从单个企业考量,我们的奇瑞、吉利上世纪90年代末起步,现在已经做到30万、40万辆的规模,所以无论从中国汽车的整体,还是自主品牌企业,我们的扩张速度都比丰田快很多。此外,我们企业的管理基础要比丰田差很多,“丰田模式”全世界认可,即使今天出了“召回”事件,也没有人否定丰田生产方式,丰田仍然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企业,因而中国企业出事的风险比丰田更大。象丰田这样的企业都会瞬间遭遇灭顶之灾,下一个又会轮到谁?谁是“第八个铜像”?会不会是大众?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奥迪,三家企业同时出现了严重质量事故,虽然没有主动召回,但都遭遇了信任危机。面对“召回门”,中国自主品牌企业不仅不能幸灾乐祸,而要不寒而栗。(程远)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