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汽车业:力图改变生产线 希望东山再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美国汽车业:力图改变生产线 希望东山再起
2009年07月24日 09:45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困境 内外因素兼而有之

  金融危机是美国汽车业陷入困境的客观因素。汽车业从生产到销售都离不开银行融资,金融环境的不断恶化给汽车业的融资带来巨大压力,同时,美国居民消费意愿下降,美国汽车市场进一步萎缩,汽车业成为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首当其冲的目标。

  然而,美国舆论对汽车业的困境并不同情,认为金融危机只是一个诱发因素,美国汽车业困境源于自身管理不善,缺乏创新造成竞争力丧失。美国汽车业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在美国生产的其他外资汽车公司。美国汽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三巨头每小时劳工成本高于70美元,而相当大比例的劳工成本是用来支付退休工人及家属的福利,而不是现职工人的开支。

  布鲁金斯学会汽车专家伯特雷斯认为,与高成本相比,美国汽车业三巨头面临的更大问题是他们曾经最赚钱的车型正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20世纪80年代中期油价下跌以来,美国生产的大型油老虎车曾经多年风行世界,三大汽车厂家赚足了钱,并因此导致工人和管理人员对高昂福利的支付能力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在过去几年里,油价的重新上涨使得油老虎风光不再,汽车销售量和利润率都大幅下降,繁荣时期可支付得起的劳工成本则成了可致公司于死地的“杀手”。

  冲击 经济无法承受之重

  奥巴马政府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绝不让美国的汽车业垮掉。这不仅因为汽车工人联合工会在总统大选中是奥巴马坚定的支持者,更因为汽车业的失败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美国需要一个繁荣的汽车业,根本原因是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有赖于它提供。三巨头中任何一家的消失都将会引发与之相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商及汽车服务商乃至社区的破产、衰败等连锁反应。由于三巨头的零部件生产商同时也是其他汽车公司的供应商,一旦他们被拖累陷入破产,在美国的外国汽车公司的生产也会受伤。供应中断将迫使这些厂家也裁减工人。由于汽车业的工资比一般行业要高,三巨头及零部件生产商所在社区的零售店、银行等行业都将因汽车业的消失而不得不裁员。因此,汽车业的失败对当地其他行业的影响远比其他行业岗位流失影响大得多。

  此间舆论普遍认为,在消费者信心和投资者信心都不高的经济环境下,三巨头的消失将进一步拉低消费者的信心,而消费者信心的降低又将进一步提高失业率,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这是当前十分脆弱的美国经济所无法承受的冲击。

  拯救 意在改变生产线

  与美国政府对金融业救援的“慷慨”相比,对汽车业的救援显得“苛刻”许多:限期有关各方就债务重组达成协议,否则在政府指导下进行有序破产重组。美国政府的思路很清楚:对汽车业的救助必须标本兼治,如果本身不进行痛苦的调整和改变,不论投入多少资金,只是使他们渡过眼前的危机,而不具备长久的竞争力,就长远而言,只是延缓其死亡而已。

  重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美国汽车业,需要有关利益人都做出牺牲。克莱斯勒和通用的进展表明,政府希望企业与工会及债权人成为利益攸关方,并借助像菲亚特这样的外部投资者,美国政府将以少量持股、并提供重组资金帮助企业在减轻债务负担后轻装上阵,再造美国汽车业。如果找不到外部投资者,政府将在短时间内大量持股,假以时日则逐渐退出。

  在强迫汽车业重组的同时,奥巴马政府提出了苛刻的燃油能耗标准。分析人士认为,新能耗标准是奥巴马政府“绿色经济”的体现,代表了美国汽车业的发展方向,将加快美国汽车业升级换代的步伐。未来7年中,在美销售的汽车中,节能型汽车将引领市场,美国汽车业必须迎头赶上,才不会将市场拱手让与日本汽车。

  然而,这一新标准的出台,正值美国汽车业处于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对美国汽车生产厂商而言,要生产消费者能负担得起的、高能效的汽车,需要大量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恐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这无疑将使美国政府的汽车救援更加“昂贵”,但它改变的不是汽车业一时的财务困境,而是它的生产线,是其未来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如果说美国汽车业今日的困局源自于其生产线不合时宜,那么,美国政府对汽车业救助标本兼治的方法显示,当前这场危机可能成为美国汽车业强制转型重新恢复竞争力的契机。

【编辑:陈鑫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