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佛便成魔 自主车企再度集体走高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不成佛便成魔 自主车企再度集体走高端
2009年08月25日 10:22 来源:重庆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早在今年上海车展上,自主车企集体向高端车型挺进的势头便已露端倪。随着7月比亚迪首款双门硬顶跑车S8的上市,以及吉利帝豪首款紧凑型中级车的下线,自主车企集体攀“高”的大戏再度登场。可连韩系车也不能玩转的高端车市场,自主车企又能否做得风生水起呢?管它鲨鱼还是鱼饵,对于消费者来讲,只要有了自主品牌这条鲶鱼,汽车的售价也才会更加公道。

  新闻事实 自主车企纷纷涉足“高端车”

  早在今年上海车展上,包括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等在内的多家自主车企集体向高端市场进军,推出了多款定位在中级或中高级市场的轿车、SUV等车型。今年下半年开始,这些自主豪车便开始陆续上市。

  7月19日,比亚迪旗下首款双门硬顶跑车S8正式上市。16.58-20.68万元的售价是目前比亚迪最贵的车型。7月28日,吉利帝豪品牌首款紧凑型中级车EC718于正式在杭州宁波基地下线,其后续车型还包括C级轿车MPV车EV825、豪华SUV车EX825、大型越野车EX925等。奇瑞瑞麒G5和G6也可能在年内陆续上市。G5已确定10月上市,轴距为2700 mm,最低售价预计13万左右。G6已经下线,上市时间还未确定,它是奇瑞旗下一款全尺寸的C级车,其轴距达到了2820mm。除此以外,长城汽车相关人士透露,长城C级三厢轿车“CHC011”将于2011年底在天津工厂正式投产。华晨高层近日也对外宣布,华晨将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打造一款让国人为之骄傲的全新C级豪华车,这款轿车暂定名为“新中华”。

  继“SUV生产热”、“转战轿车热”之后,今年下半年,我国自主车企又集体进入“高端汽车热”。

  新闻分析 自主车企必须往“高”走

  虽然要想立足高端车市场并非易事,就连比中国汽车制造业更为发达的韩系也在为此绞尽脑汁,但这却丝毫没有阻止自主车企向“高端车”市场进军的步伐。获取更大利润空间和品牌提升是自主车企集体走“高”的原动力。

  据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9.45%,比上年同期提高4.21个百分点,但其中88%都是竞争激烈的1.6升及以下轿车。而利润率相对丰厚的中级和中高级汽车市场却一直被几个大型合资车企占领。今年前5个月,国产汽车产销分别同比增长11.10%和14.29%,但汽车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却同比下降了9.9%。在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越来越走低的大前提下,自主车企不得不向利润率更高,销量更大的中级车及中高级车市场进军。

  凭借“高端车”来提升自主品牌形象则是自主车企攀“高”的另一目的。随着这几年自主品牌在产品技术方面的大幅提升,自主车企的汽车技术和制造工艺也开始不断攀升,甚至可以和某些合资企业的车型媲美。

  比如比亚迪S8的硬顶敞篷技术,据记者了解,目前世界上只有宝马、奔驰、雷诺等少数几个大厂和Heuliez、Kamann等专业硬顶制造商掌握了这项技术。比如吉利也有了自己的CVVT发动机,吉利今年收购的澳大利亚的变速箱生产企业DSI也将让吉利汽车在变速箱技术、前驱和后驱的技术实力上一个新台阶。而奇瑞G6和长城的C级轿车也都开始涉足排量3.0L的V6动力。变速箱匹配上,5速自动、6速自动、CVT等也纷纷“落户”自主车型。

  但自主品牌长久以来给消费者的低质印象大大制约了自主品牌的发展。奇瑞、吉利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尝试,推出多品牌战略:如吉利淡化吉利产品品牌,全新推出全球鹰、帝豪和英伦三个全新品牌。奇瑞也在今年连续推出瑞麒和威麟两个全新高端品牌。他们都寄希望于通过高端车型来提升吉利和奇瑞的品牌形象。

  新闻纵深 自主车企可堪高处之寒?

  产品技术的提升成为自主车企向“高端车”挺进的主要武器,但在中级轿车和中高级轿车市场,消费者对品牌的喜好程度似乎比实用性和价格更为重要。一直以“性价比”取胜的自主品牌如何树立起其高端品牌形象,这成为自主车企进军高端车市场的最大软肋。

  奇瑞、吉利虽然都推出了自己的高端品牌,但实际上,这与奔驰、宝马、大众、通用、福特、丰田等世界知名汽车品牌所实施的多品牌战略有本质的差异,后者这些企业的多品牌战略多是通过一系列并购行为保存下来,形成品牌互补。毕竟一个全新品牌的打造并非易事,何况一口气推出两到三个品牌,如何清晰规划产品定位,避免产品重叠,其精力和资金的投入甚至不亚于设计或制造环节的投入。

  品牌提升之外,渠道建设则是自主车企进军高端市场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在汽车淘金热散去以后,汽车商家对渠道加入更加谨慎,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考验自主车企的渠道管理能力。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