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中国车企 海外收购不共赢别合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汽车新闻
    "青春期"的中国车企 海外收购不共赢别合作
2009年11月18日 14:39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0月29日,吉利成为沃尔沃首选收购方的消息,再次刺激了跃跃欲试的中国车企那颗躁动的心。在此之前,腾中买“马”和北汽收购欧宝两出大戏已经尘埃落定。

  腾中与北汽,共赢与单败,利用与被利用,精打细算与出手阔绰,民企与国企,资本支持与单打独斗,现实中的博弈结果统统偏向了前者。

  以攫取姿态进行海外收购,只能让合作共赢的机会更加渺茫。

  非共赢者

  北汽无诚意 沦为欧宝案谈判筹码

  中国企业把“市场换技术”挂在口边,又一个劲儿地抱怨“技术没拿到,还丢了市场”,大骂跨国公司在技术上“卡我们的脖子”,久而久之,全世界都认为拿到跨国公司的技术搞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唯一诉求,完全没有双赢的概念,也就没人敢把有利可图的企业卖到中国。

  在国内的合资企业中,中方和外方博弈已成为常态,小到引进哪些车型,大到合资公司的股权变更,分歧无处不在,有的甚至拖累了企业发展。

  如今,这样的博弈被延伸到了海外并购中,当中国企业跑到欧美地盘上,成为异国的入侵者时,对方对待我们的态度也免不了强硬,要求我们拿出起码的共赢态度。

  与腾中借力打力几近成功相比,北汽在竞购欧宝的过程中却遭遇败绩,并成为德国政府胁迫麦格纳加快谈判速度的筹码。

  2009年7月22 日,通用汽车向德国经济部的汽车救援小组和欧宝信托委员会提出各家竞购的初步方案。事后德国经济部随即宣布:“北汽已出局,我们只讨论另外两家方案。”第二天7月23日,通用在柏林也正式宣布,北汽已“败出接管欧宝的竞赛”。7月24日北汽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董事长徐和谊正式宣布北汽竞购欧宝失败,并说明了原因。

  对相关问题,国内媒体做了大量报道。但有关德国方面到底做了些什么,德国舆论如何看待此事?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找到北汽出局的真正原因:

  5月26日,德国Financial Times 报道:北汽突然在5月22日致信通用,表示对竞购欧宝有兴趣,并且强调2年内不裁减欧宝在德国国内的员工,要将欧宝打造成“国际汽车厂”;中国人不只是对欧宝的技术、知识产权、各种车型和平台有兴趣,对欧宝的整体都有兴趣;此收购案需要德国政府担保4亿欧元,北汽将直接投资欧宝6.6亿欧元,此外再为欧宝在中国建造一生产厂。本来26日晚上通用应在德国总理府开会讨论三家的方案,因为北汽的加入,会议被延后。但通用和德国政府都认为北汽的投标太简单,希望北汽补充材料,再把方案具体化。

  6月19日,德国经济部长对通用和麦格纳谈判的拖延非常不满,并表示欢迎北汽。

  7月2日,北汽提出新的具体方案,方案内容慢慢曝光。

  7月5日,德国《图片报》报道:德国政府委托专家小组的内部报告被《图片报》看到,并警告德国政府,不要把欧宝卖给北汽,因为北汽属于中国政府,把欧宝卖给北汽短期内可使德国政府节省2亿欧元,但长期看欧宝将会危险地受制于中国,中国要的只是欧宝的现代汽车技术。此新闻一登出,马上被德国政府否认。

  7月7日,《南德意志报》详细报道北汽新方案的内容,与路透社7月7日的新闻稿有3点不同:需要德政府26.4亿欧元贷款担保;在原东德区Eisenach城的欧宝厂要停产两年,员工向当地政府申请“短时工作”,即:德国政府为了避免工人被裁而失业,工厂可为他们向劳动局申请短期的“短时工作”, 员工不用上班,但只能从劳动局领到60%到67%的薪水,申请一次三个月,可延长,最多不得超过两年;缩小欧宝在德国总厂的规模,裁员2768人并实行三班制。

  7月8日,Autohause online/Automobile Woche 综合报道:根据北汽的新方案,德国专家学者怀疑北汽是否有专业能力管理欧宝厂。德国方面的理由是,停产两年,有能力的工人肯定会离开;没能力的工人也不会有好的工作情绪;缩小欧宝总厂的规模,实行三班制也根本行不通,骤然降低产能并不现实。

  欧宝员工对麦格纳的欢迎,恐怕不仅仅因为共同的文化背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并购,相较之北汽的方案更具合作共赢的诚意。

  谈判者的苦衷

  东北人刘宏扬最近工作很起劲,从2008年中开始工作起,他一直受领导器重,在各个小组中调来调去,最近的一次调动,他升任为小组的项目经理。

  两年以来,刘宏扬所在投资发展部的业务越发繁忙,其职能是为这家北京的国有汽车企业提交投资、并购方案,并负责自上而下的过程控制。

  两个月前,该公司还在与印度一家汽车企业商讨合作,拟在印度合资开设一家零部件供应厂商,产品提供印度国内市场也出口中国。领导将刘宏扬安排在这个小组,是看重了他在海外留学的多年经历。2007年回国之前,刘宏扬在海外进修多年,此次回北京,他也正打算大干一番。

  然而变化总比计划来得更快,公司在印度的合作陷入僵局,刘宏扬被调往新疆,参与公司与新疆广汇集团的合作。据悉,此次合作已计划两年之久,合作规模也较大,但在某些重要方面迟迟没有达成一致。

  横亘在两家公司之间的矛盾不大不小,北京的企业想把工厂建在北京,新疆公司则希望在自治区境内设厂,目的都是为地方政府留住税收。

  “阻力一直在这里,一年多了没有进展。其实双方很具有互补性,对方的优势是销售渠道,我们的优势是产品和技术,刚好覆盖了产业链中游和下游。”刘宏扬说。

  企业合作缺乏共赢的态度,这让刘宏扬的工作难度陡增起来。此前的印度项目也是如此,中印双方在股权方面没能达成一致,谁都想获得控股权,合作自然不了了之。

  “我建议领导放弃部分利益,和印度人打交道要先吃点亏,比如让人家控股,换取地方政府批准其他的项目,”刘宏扬说道,“和广汇合作,把厂址设在北京的话就把控股权让给对方,但领导不听。”

  说到这里,刘宏扬叹口气,点燃一支烟走到窗口。楼下是一家苏宁电器,门口有几个卖盗版光盘的小贩,电器城干脆把DVD机促销柜台摆到了小贩旁边。

  (注:刘宏扬为化名)

  此后几天,外电上反对北汽竞购之音不绝于耳。Eisenach的州长公开不同意北汽的参股,他说:“你们赚钱,我们买单,又没人保证2年后一定开工。”总厂所在地的黑森州州长嘲笑北汽道:“一个年产量刚到100万辆的汽车厂,怎能来管理年产量200万辆的欧宝?中国政府也不支持北汽来并购欧宝。”这位州长稍后对《汉堡晚报》记者说的话更不好听:“谁要是同意北汽购买欧宝, 那可就太过分了!”

  接下来,欧宝的工会领导也跳了出来:“北汽加入,对我们一点好处都不会有,他们只想要我们的技术和设备,拿到中国在中国建厂。北汽壮大自己,出口世界,我们坚决反对!”又有些记者讨论北汽两份申请书的内容:第一份方案说“2年内不裁减欧宝在德国国内的员工”;第二份方案显示要在德国境内裁减2768名欧宝员工。

  一时间,北汽的每次表态都成为德国媒体的把柄,而这只是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的结果。

  无论怎样,德国业界已经认定两点:一是北汽收购欧宝的唯一目的是拿欧宝的技术;二是北汽对欧宝在德国的发展并无诚意,也无能力。这两点是相互关联的,此外还要加上北汽是国有企业,直接受政府操控,让他们不放心。

  试想,如果某个德国企业也像北汽一样来收购中国企业,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方案,我们是否会欣然接受?

  北汽代表团成员在欧洲甚至毫不掩饰地对欧洲媒体说:“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需要你们的技术才能工业化。”这与其说是某种谦虚的期待,不如说是一种目标明确的表白。

  北汽在新闻发布会上曾说:“北京作为中国最大的、最活跃的汽车市场,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这听起来像是在说:“如果我们并购了欧宝,将把它迁往北京,因为在那里它会更有前途。”

  北汽到最后还不明白:我们喜欢的,人家不一定喜欢;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实上还有很多商榷的空间;我们的目的是拿技术,人家是要国内的就业岗位。

  业内人士李文波告诉《精品购物指南》:“这里面没有什么对错,双方的诉求都是合理的,不要以为只有自己占据着道义和逻辑的制高点,关键的问题是双方能否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找到双赢的妥协方案。”

  共赢者

  投行支招 腾中倒卖悍马只赚不赔

  拒绝债务、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将生产流通环节留在美国,腾中的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恢复悍马的元气,将来以更好的价格卖出去,当然,这大多是投行的主意,腾中只是伫立台前的执行者而已。

  腾中买“马”提供了中国车企海外收购的一个经典范例。

  借助投资银行的力量,精打细算的腾中重工几乎取得了收购悍马的成功,种种迹象表明,这将是一次共赢。

  拒绝债务、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将生产流通环节留在美国,腾中的目的是以最小的投入恢复悍马的元气,将来以更好的价格卖出去,当然,这大多是投行的主意,腾中只是伫立台前的执行者而已。

  从公开披露的信息来看,悍马的生产、运营和管理等多是倚赖悍马在美国的本土化运作,作为买方的腾中所扮演的更多是一种投资人的角色,并且尽量规避跨国并购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诸如固定资产的投资、卖方的债务等。

  而具体的收购将通过设立一家投资公司来完成。腾中重工将拥有该投资公司80%的股权,私人企业家李炎持有其余20%的股权。从公开报道来看,李炎是腾中重工的实际控制人,也是这起收购背后的重要操盘者。

  对于腾中来说,与国企好大喜功、全盘接收的倾向不同,作为买家的民企此次显得“精打细算”。

  接下来出场的将是中国商务部,这个拥有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生杀大权的国务院直属机构,正在考量这笔交易的可操作性,其考虑的角度可能包括腾中能否养活悍马、悍马入住中国是否出于通用中国化的考虑、如果收购成功将如何影响中国汽车工业。

  可以预料的是,商务部的反射弧会很长,审查周期或将长达半年。而其结果也并不明朗,要知道,此前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就是在企业间的对手戏谢幕后,被商务部以恶人形象横空出世棒打了鸳鸯。

  截至10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例行发布会上谈到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品牌一案时表示,商务部尚未收到腾中提交的正式申请。“如果腾中只是收购悍马的外观设计技术和品牌,并有意在国内使用,需经过商标和进出口管理部门的审批。”姚坚称。

  由此可见,决定悍马案成败的不止商务部一家,诸多部门审批也有可能导致两家企业苦等上一阵,而商务部屡次推脱的潜台词就是反对收购。商务部将皮球踢走是有历史原因的,上汽收购双龙和南汽收购罗孚失败的影子仍历历在目。

  而对通用而言,悍马案却仍闪耀着成功的曙光。通用集团总裁韩德胜日前在上海表示:“腾中作为购买方需要承担获得批准的责任,通用和腾中就相关政府审批保持着对话,并且很自信地认为这个项目应该可以得到批准。”

  除了两家公司在台前的高调表态,腾中和通用的底气更来自于国际投资银行对此次收购的支持。瑞士信贷是此次交易的独家财务顾问,谢尔曼·斯特灵担任此项交易腾中方面的国际法律顾问,花旗银行则担任通用汽车的独家财务顾问。

  在资本意志的左右下,买“马”案的结局很可能是悍马品牌在若干年后被再次转手,实现角色转换的腾中从中赚取差价。相形之下,同样有意于海外并购的吉利和北汽则无法如此洒脱。“腾中对悍马的收购,没法从战略意义上去解释,是因为有资本的意志在背后。”博斯咨询公司汽车业高级经理彭波说。

  在这个过程中,腾中还需要保持国际投行对这宗投资的信心,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后续投入。当然,也不排除腾中将悍马引入中国生产的可能性。在四个月前这一收购刚刚公布的时候,以国产化项目选址为名,游说四川省成都、德阳等地政府给予资金支持,也是腾中筹集收购资金的途径之一。

  无论是国际投行还是地方政府,隐藏在腾中身后的资本力量正逐渐浮出水面,他们的一举一动显然比腾中在台前的高调表现更值得玩味。作为监管者,商务部此刻面临这样的抉择,是顶住各方压力让这桩先天不足的收购胎死腹中,还是遂腾中所愿,在投行和地方政府扶植下让悍马顺利入川。

  如果商务部顺利批准,腾中最终以1.5亿美元收购了悍马会做何处置?目的无非有三。

  第一,腾中真想由此进入整车制造行列,获得国内准生证后生产销售悍马。这种可能性最符合正常的逻辑,也最容易利用人们的惯性思维制造烟雾。

  第二,不管最终腾中能否收购悍马,这半年时间,腾中及其上市公司的人气是赚到了,即使最终不被商务部批准,此举也有利于腾中的市场宣传。

  第三,商务部21日表态赞成海外投资,在经济危机情况下以1.5亿美元收购悍马,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还是有利可图的,抄底正当其时,就算腾中最终目的不是介入整车生产,转手出让也有利可图。

  以上任何一种结果,投行和腾中都不会有任何损失。或许腾中会在给商务部的申报材料中这样写:“腾中买马,只为转卖,据投行分析,这买卖只赚不赔。”

  评论:青春期婚姻

  虽然有点老套,但我还是要说,并购就像结婚,处于青春期的中国车企远未窥得其中堂奥。在国际车坛江湖上,莽莽撞撞的中国车企就像一个热血后生,尽管心气很高,多金且不乏勇气,但对于如何俘获一个成熟品牌的芳心,仍缺乏手段和足够的魅力。

  婚姻的真谛,相信北汽、吉利这些国内车企的掌门人比我清楚,但在企业并购这样的“跨国婚姻”上,他们的表现却堪称青涩。欧宝、沃尔沃们并非“剩女”,北汽、吉利们也不是钻石王老五;没有钱万万不能,但钱更不是万能的。每个品牌“出嫁”的动机不同,品牌的“家长”——政府和跨国集团们的态度不同,当地媒体的舆论环境不同,求婚的方式方法自然不能一概而论,“资金+市场”换“技术+管理”,这样的如意算盘只能是一厢情愿。除了诚意和金钱之外,中国车企们需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婚姻是一种承诺。上汽收购双龙的失败案例并不遥远,并购之后,管理、技术都乏善可陈的中国车企,如何让国外车企相信并购之后的“日子”能过得琴瑟和谐?在这一点上,只买悍马品牌而不涉及管理、技术的腾中无疑是明智的。尽管很多业内人士对这个结果表示“很失望”,但在好大喜功的并购热潮之下,腾中的选择无疑显得精明而务实——品牌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与其费力不讨好地整合管理、生产和技术研发,不如占稳名分,放手去让“新娘”实现自我,这才是真正的双赢之道。

  相关:2009年海外收购重头戏

  2009年10月9日,通用汽车与四川腾中重工就悍马业务的出售签署最终协议,腾中将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同时拥有悍马汽车所必需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买方还将承接悍马与现有经销商的签订的竞销协议,虽然交易的生效还有待中美两国主管部门的审批或审查,但这已经是此轮中国汽车海外并购最接近成功的一个案例。

  10月29日,吉利汽车收购福特旗下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有了最新进展,吉利成为沃尔沃首选收购方。尽管分析认为,市值30多亿元人民币的吉利,要收购价码最低200亿元人民币的沃尔沃,这出蛇吞象的表演成功率并不大,不过,此前吉利已经成功收购澳大利亚DSI变速线公司,因此也算得上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者之一。

  今年9月,曾经有意竞标萨博的北汽与瑞典跑车制造商柯尼塞格集团达成协议,作为小股东参股萨博,也可以说是小有战果。

  经过收购双龙这个失败案例后,上汽对海外收购也更加的谨慎小心,不过,最近又有消息说,上汽正在考虑收购英国一家名为LDV集团的轻型商用车制造商,如果收购成功,上汽将在英国当地生产销售轻型商用车。

    ----- 汽车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